體育人才哪去了? 搶人要更快 更貼心 更不惜代價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user_default.jpg)
這個夏天,很多人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比如,NBA解說員柯凡。我們印象中的柯凡是穿著T恤等隨意風格,但現在他是西裝革履。
“因為我(之前)在新浪的話,每年差不多從6月份中旬總決賽結束,(就)一直都在休假,今年基本上就沒有太長的假期。”談起在騰訊的新生活,柯凡對懶熊體育說。
在電話采訪中,柯凡說話的節奏跟他解說時相差不多,不緊不慢。說著說著,他還會停頓一下,吸一口煙,然后再繼續說。從新浪到騰訊,柯凡不僅解說NBA,還參與很多節目的制片等工作。不過,對于新生活,他還時不時會與老東家新浪做比較。柯凡,這位1986年出生的解說員在Tom網出道,但真正成名卻是在新浪這五年,這個平臺讓他成為了全中國最受球迷歡迎的解說員之一。在社交媒體上,柯凡的新浪微博粉絲已經超過110萬。
不僅是柯凡,張婷的生活也發生著變化。張婷的工作是“體育獵頭”,她2010年加入一家叫Sports Recruitment International的獵頭公司,職位是中國區顧問,但最開始是幫曼聯、NBA、阿森納等外企尋找人才,以及WWE、澳網等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或機構挖掘所需要的人才,而對本土的體育公司服務卻比較少。不過,隨著體育產業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大公司與創業公司開始找到她,希望能夠通過她來找到“意中人”。
在北京望京華彩國際公寓樓下的一間咖啡館,張婷接受了懶熊體育的采訪。這是一個靠近五環、每平米均價五萬元的高檔小區。進了咖啡館,張婷習慣性地跟老板點了一杯美式咖啡,然后找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了下來,她是這里的老顧客——她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像這樣的咖啡館里完成的。
“(對于找人難),我覺得大部分職位只要‘空’出來,就一定有合適的人。現在有很多體育公司,他們不一定要找體育專業的人,不一定非要找懂這塊的人。”對于體育行業人才稀缺的問題,張婷認為體育產業可以嘗試讓更多“外行人”的加盟來解決。
除了張婷,阿里體育CEO張大鐘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今年5月,張大鐘從SMG離職,正式加入阿里體育出任CEO,并籌備這家新公司。最近一段時間,除了租賃辦公室,他也在到處招徠人才。不過,他也遇到了體育產業人才稀缺的問題。所以,除了常規的招聘外,他還打算收購一些體育公司(這樣直接就收購了團隊)。
“一開始創業的辦公桌必須是租來的,我也不允許員工住到特別好的宿舍,因為一開始的創業環境必須是艱苦的,我建議他們都騎自行車來上班。”對于新生活,張大鐘對懶熊體育說。
也就是說,整個體育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因“46號文件”。到今年10月20日,國務院“46號文件”發布整整一年。在5萬億總規模的強刺激下,中國體育市場正式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
隨后,我們看到很多公司開始布局體育產業,樂視體育、萬達、騰訊、阿里巴巴、萊茵置業等,由此還誕生了一批創業公司。根據懶熊體育統計,僅在9月份,國內就有12家體育創業公司完成了融資。但在這種背景下,體育人才成為最頭痛的事情——“無人可用”成為各家公司面臨的問題。
“在這個產業里,高級的管理人才,能夠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有一個算一個,可能超不過50個人。”樂視體育副總裁于航對懶熊體育說。
人才都在哪兒?
或許,這樣的例子在體育圈要經常發生了。
一位體育創業公司的CEO這樣對懶熊體育復述道:為了挖一位總監加盟,他前前后后聊了七次,還給這位“總監”的女兒買了四百多元的玩具,但最終還是沒能打動對方。“主要還是創業公司有很多不確定性,而且他的孩子還小,其實,我開出的月薪已經近3萬了。”
從這位CEO復述的招聘經歷可以看出,招人難、招到合適的體育人才更難,因為這個行業的人才少之又少,他們的對手往往會是騰訊、樂視體育、萬達、阿里體育等這樣級別的公司。所以,對很多體育創業公司來說,培養新人或許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硬幣的反面是另一種情況。于航在2014年11月加盟樂視體育,他此前是新浪體育的合作總監,是業內資深的體育版權和國際體育事務人士。除了于航,樂視體育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還挖來了原奧美集團的體育營銷總監強煒,原央視著名解說員、欄目制片人劉建宏,原搜狐體育總監金航,原NBA副總裁邱志偉以及一手打造《南方都市報》和《新京報》的著名媒體人程益中等業內大咖,組成了一個堪稱豪華的管理團隊。
樂視體育的行動已被業內外所關注。自2014年12月從樂視網母體中脫離出來獨立運營以來,樂視體育奔跑得很快,今年5月完成首輪8億元融資。
根據于航透露,目前樂視體育整個公司有600多人,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700人左右。按CEO雷振劍的戰略規劃,樂視體育將圍繞賽事運營、內容平臺、智能終端以及增值服務打造基于體育的垂直生態鏈。
“(體育產業)最不匹配的方向是人才的方向。”于航對懶熊體育說,“可以想象這個領域的人才競爭將來一定要比資源、版權的競爭更激烈。有版權很好,但如果沒人去做,開發不出新的產品還是枉然。體育產業將來說到底一個是資源的競爭,這資源包括很多方面,賽事資源、版權資源這些,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競爭。”
據于航介紹,加盟樂視體育的人主要來自三個領域:一部分是互聯網領域;第二部分來自傳統媒體領域,主要來自體制內的電視臺;還有一部分是從原來體育公司來的,包括體育公關公司、營銷公司、賽事公司等等。這三部分人組成了中層的團隊。底層具體干活的人來源比較廣泛,主要以剛畢業或者畢業一兩年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90后大學生為主。
曾貴為“行業標桿”的新浪體育,今年遭遇了比較嚴重的人事動蕩,在整個門戶新聞行業不景氣的背景下,加上內部管理的調整(高層換人),以及重要賽事轉播權(如NBA)被搶等多重負面效應的作用下,大批骨干力量選擇離開。據懶熊體育了解,新浪體育光2015年離職的骨干編輯已經超過60人,這無疑給其他體育公司輸送了大量“人才炮彈”。樂視體育另一個副總裁沈威也是新浪出身,足球解說詹俊雖然還會為新浪解說亞冠比賽,但他已經主要在樂視體育解說。
而在創業政策、體育政策雙重利好的時代背景下,選擇出來做體育創業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也是人才需要的一個方面。
騰訊在拿下NBA獨家轉播權后,今年整個體育頻道的人數增長了3倍,到年底預計將達到300人。當然,這主要是NBA頻道的貢獻。
據騰訊體育總監許紹連向懶熊體育介紹,新加盟的人有“同行”,也有其他領域的,他同時還特別強調:“我們沒有具體從哪個公司去挖人。應該說有同行吧,也有應屆畢業的,也有做其他領域的對體育感興趣的,看到我們這個發展的機遇就過來了,然后經過面試,都覺得他們有這方面的才能。我們不限定一定做過什么樣的公司,也不是只有在什么公司做過我們才會要。”
拿什么招攬人才?
問題很現實,人才就那么多,想要招徠這些人才,比拼的除了薪水還有更多誠意層面的東西——能搶到人才,需要更快、更貼心、更不惜代價。
以柯凡為例,我們要習慣在騰訊收看他的節目了。對于加盟騰訊,他的回答很直接,“為了解說NBA比賽。”
當然,對于柯凡加盟騰訊的原因,許紹連對懶熊體育說:“在我個人看來,因為新浪已經沒有NBA了,而柯凡作為一個比較有名的網絡解說員,他必然要去一個能夠施展他才能的地方,否則他就沒有空間。說得直白一點,如果他不來騰訊,他要去從事原來喜歡或者擅長的工作,還能去哪?”
為了提升NBA的轉播質量,騰訊斥資1億元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硬件水平直逼CCTV-5的演播室,并要求解說員說球時一律穿正裝。這樣的投入和重視程度,勢必會讓柯凡們把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解說界非常尷尬的現狀。因為在中國體育界,過去二十來年,解說員依然還是老面孔,新媒體們所對外承諾培養的新解說員很難得到觀眾認可。不然,也不會出現重金挖解說員的情況。
“大家還是喜歡解說時間比較長的,比如詹俊的標簽就是英超,申方劍是西甲。新解說員很難有這種烙印。當然娛樂時代,炒作一下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解說員這個行業,還是屬于一方面自己往這方面靠攏,(另)一方面需要一個好的平臺。”柯凡說。
柯凡也說出了培養解說員的難點。 “因為解說不像編輯記者,我可以撰稿,我把稿子弄得很好。解說這個東西,不在于你說的是不是真的特別好。他只在于你和球迷聊的過程中能讓球迷更好的接受你。”
也就是說,人才是體育資源中重要的一環,而人才流動的部分原因,也取決于公司其他方面資源的實力,比如資本、版權、賽事轉播權等。除了這些因素,用人才吸引人才也是很奏效的方法。
“當我來的時候我看到有金航、老強(強煒),包括雷子(雷振劍)、高飛是我在新浪的同事,跟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交集,對于這些人的個人能力和人品,我都有比較清楚的判斷,和這些人聚在一起,就算我的判斷錯了,不可能這些人的選擇全都錯了,不太可能。這是一種群體效應,”于航告訴懶熊體育。
還在新浪任職的時候,于航就發現樂視體育發展很快,加之新浪體育內部人員調整,讓他產生了換個環境的想法。體育的圈子很小,樂視體育敏銳地嗅到了這個機會,于是雷振劍就約于航在一家咖啡館聊了一次。這次聊天讓于航改變了一些看法,在咨詢了一些朋友后,于航最終決定加盟。
當然,薪水是絕大多數人才換工作后必須考慮的問題。從市場上看,大部分人在跳槽之后,薪水都或多或少有所增長。但也有例外,陸洋就是降薪加盟了搜達足球。
搜達足球是一家專注于中國足球領域,為媒體和球迷提供數據服務的公司,成立于2004年。其創辦人韓慶山對懶熊體育這樣解釋陸洋的降薪加盟:“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理想吧,陸洋原來的理想在新浪實現不了,但在這可以。他實際最有感情的還是在中國足球這塊。另外,他不算聘用,算合伙人,如果上市是有股份的,他看好的是公司的未來。”
作為創業公司,韓慶山向懶熊體育透露了可以招來人才的資源并不多。不過,這是大部分體育創業公司面臨的問題,它們沒有高薪、資源、平臺,這時候就需要創始人保持微笑,更快、更貼心,而且還要三顧茅廬般地打動人才。
“為了打動一個總監,我幾次在大雨中到了他家附近的一個咖啡館,盡管最終沒能說服他加盟,但至少讓他有過動搖了。”一位線下場館體育創業的創始人對懶熊體育說,為了說服一位高管加盟,他開出了不菲的薪水與十足的誠意,但最終還是沒能讓對方加盟,“體育人才太少了,創業公司想挖到一個合適的人才太難了。”
不過,跟這個現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體育大公司與創業公司的增多 ,很多過去體制內的人開始紛紛出走,接受市場檢閱,砸掉自己的“鐵飯碗”,加盟一些創業公司。他們要的薪水很少,但目的很明確:學習!
體育人才真的這么少?
大多數時候,考慮到體育是個專業性極強的行業,中國的體育公司習慣性把尋找人才的范圍鎖定在自己的圈子內,這也是人才難找的原因之一,畢竟圈子里的人就只有這些。
張婷是國際體育獵頭公司Sports Recruitment International的中國區顧問,她曾經為NBA、曼聯、阿森納、WTA等諸多大公司和體育組織“獵”到過高級人才。在她看來,國內很多體育公司抱怨找人難,問題不是出在人才市場,而是公司本身。
“很多公司對高級管理人才的要求太高了,又要懂體育,又要會英語,還得精通業務,如果全是這樣的標準的話,那這樣的人確實太難找了。但在國外不是這樣,國外的公司通常只是看中一個人某一個特長,其他的短板可以通過整個組織的架構來彌補”,張婷向懶熊體育介紹,“從我做過的案例來看,我找的80%的人都來自體育行業之外。”
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是,2014年WTA年終總決賽在新加坡舉行,賽事運營方需要找一個市場總監,但是新加坡很小,從體育領域找,也沒有合適的人。當時張婷他們團隊從新加坡的一個博物館挖來一個人。原因是這個博物館舉辦過很多活動,聚集了很高的人氣,所以他們認為背后的這個負責人,從技術層面上是適合做年終總決賽的市場推廣要求的,他知道如何打廣告、如何吸引球迷、如何做PR稿、以及跟媒體搞好關系等。此外,這個人也喜歡體育,于是就成為了很合適的人選。
獵頭找人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靠自身工作多年積累的人脈,二是根據客戶需要,觀察相關行業做的出色的公司,然后鎖定幾個公司,找到相應的負責人。
但國內混亂的獵頭市場也讓各大公司對獵頭望而卻步。而一些國際獵頭在為公司服務之前,按國際慣例,都要先收一部分服務費,這也讓公司有了新的擔憂——萬一找不到人,錢不是白花了?
“所以我們服務(成功)的對象多是在中國的國際公司,本土公司很少,”張婷說。
哪些體育專業人才還是稀缺的?
中國體育人才的稀缺已經不需要再贅述,我們從四個細節來看看。
前一段時間在長沙舉辦的男籃亞錦賽的賽事服務飽受媒體批評——新聞發布廳過小導致發布會在過道里開;
媒體工作室只有30個帶桌座位,很多記者無法使用電腦;
韓國隊下榻酒店提供的飯菜都是中國菜,又辣又咸,逼迫韓國隊只能去買盒飯;訓練時間被安排在中午吃飯時間;
球館建在一所高校最深處的一座山上,停車要在數百米外,球迷看球需要先爬山……
種種實例說明,在中國的一些二線城市,賽事服務的專業人才明顯不足。
另外,體育人才還不得不走培養的道路。匹克集團是一家本土體育用品公司,專注于籃球裝備的制造。從2006年開始,先后有30多位NBA球員代言過這家公司的籃球鞋。但是讓匹克北京研發中心總監崔亞光苦惱的是,發展到今天,匹克的球鞋設計師依然只能從廣告設計、服裝設計等相關專業的人才中挖掘,包括其他體育品牌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中國沒有專門培養這類人才的學校,”崔亞光對懶熊體育說。
柯凡新賽季要解說大概200場NBA比賽,還有可能會客串一些CBA比賽的解說,這個工作強度比起新浪來大大增加。雖然騰訊今年有4個NBA解說,但還是覺得人手不夠。
據柯凡介紹,“成熟的解說像央視的于嘉、楊健,如果來騰訊肯定不會只是當一個解說員,還會有職位上的要求,而這是騰訊給不了的;而新的解說員很可能不會被球迷所接受,騰訊也不敢使用。”這就造成了解說員的“斷代”,而今年詹俊轉會樂視、申方劍加盟PPTV,都是百萬級別的身價,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市場上實在沒有合適的解說員。
對于搜達足球這樣專業的數據公司,可用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韓慶山說:“國內這方面的人才不超過10個。”
目前韓慶山還在爭取幾個這樣的人才加盟,效仿弗洛倫蒂諾當年為皇馬打造的“齊達內+帕文”的模式——頂級巨星搭配年輕球員。“齊達內”很難找,而“帕文”則可以在搜達足球官方微博的100多萬粉絲中挖掘。“既然市場上這樣的人才極少,那我們就從自己內部著手,培養可塑性相對更強的年輕人。”
10月9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了解讀“46號文件”的書籍——《100問》,書中提供了一組數據:2013年體育產業增加值中,體育用品、服裝鞋帽制造及銷售占74.09%,體育服務業占21.45%,體育場館建筑等其他占4.46%……“我國體育產業結構中,體育用品制造銷售業比重較高,而競賽表演、健身休閑等體育服務業比重偏低,發展水平較低,體育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現階段,重點是要提升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避免出現‘一頭高一頭低’的現象,推動體育服務業全面升級。”
從長遠角度看,未來的體育人才還是要出自校園。據北京體育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張卓林介紹:“雖然去年頒布了‘46號文件’,但從近兩年的就業方向上,選擇繼續從事體育行業的畢業生數量并沒有顯著變化,可能再過兩年才會有效果。不過一個趨勢是,今年選擇體育創業的畢業生有了明顯的增加。”
或許,這幫政策帶出的創業潮,未來能為體育產業煉出更多人才。但是當下,如果你想招徠人才,就必須花費更多心思,保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