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內戰早有先例 塞納阿隆索都有不歡而散的宿命

茅為安12-22 11:01

米卡·哈基寧1998-99年蟬聯世界冠軍時的隊友大衛·庫爾特哈德曾告訴外界,在芬蘭人退役后兩人的關系才漸漸走近,直到今天成了要好的朋友;而在他們共同效力邁凱輪的日子里,從來不是朋友。

毫無疑問,每個車手都會說“我們不是來交朋友的”,而他們也都知道“隊友就是最大的敵人”。當這條生存法則加上世界冠軍的誘惑,冠軍車隊更加容易被自己選擇的車手陣容置于麻煩中,不歡而散的先例比比皆是。

皮蓋VS曼塞爾

例如1986-87連續兩個賽季,尼爾森·皮蓋與奈吉爾·曼塞爾作為威廉姆斯隊友上演的內部競爭總是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經常以二者之一退賽收場。當時,皮蓋帶著兩個世界冠軍頭銜的光環加盟威廉姆斯而且第一次出戰就勝利,他迫不及待地公開自認是車隊的核心,但很快發現曼塞爾并不愿意“配合”,相反成為了自己最大競爭對手之一。

全年16場比賽,威廉姆斯車手一起拿下9場勝利,曼塞爾多勝一場(5比4)。盡管這幫助車隊拿下1986年車隊年度冠軍,但是不讓隊友多拿分的習慣拖了自己的后腿,最終鷸蚌相爭,讓普羅斯特漁翁得利。

之后一年的世界冠軍爭奪完全被威廉姆斯掌控。曼塞爾雖然比隊友多贏三場,但因為撞車受傷錯過了最后兩站,眼睜睜讓皮蓋追上積分后問鼎。那年在銀石,曼塞爾收獲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比賽中他用隊友最擅長的“假動作”將其超過,再次加深了兩人的積怨。巴西人帶著第三個世界冠軍在1988年轉投蓮花,但他仍對曼塞爾心懷不滿,甚至公然評論說前隊友“就是一個沒教養的傻瓜,還娶了一個丑陋的妻子”。

塞納VS普羅斯特

不得不說80年代中后期的F1充滿了火藥味,而“塞納大戰普羅斯特”將氣氛推向頂點。在1988年加盟邁凱輪之前,塞納因為1984年在摩納哥的勝利被剝奪而對普羅斯特有了成見。如果在剛成為隊友時,塞納與普羅斯特還能較為友好地進行交流,但各自擁有一輛具有統治力的賽車,兩人的矛盾很快在激烈的爭奪中被激化。

第一年的戰斗以塞納首奪世界冠軍告一段落,“教授”明白了邁凱輪不會偏袒自己,所以他只能盡一切可能為自己爭取利益。兩位邁凱輪車手互相不信任,兩個團隊之間的氣氛也日益緊張,終于在1989年的鈴鹿徹底大爆發:兩人在比賽尾聲階段相撞,普羅斯特退賽后眼見隊友在賽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重新投入比賽并要贏得世界冠軍后立即沖進賽會干事辦公室進行投訴,而且得到了有利自己的判罰,在塞納的成績被取消后獲得年度冠軍。

賽后,巴西人直言以法國人Jean-Marie Balestre為首的FIA包庇同胞,讓自己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當然,這個結局也讓普羅斯特與邁凱輪徹底決裂,在冬天轉投法拉利。

阿隆索VS漢密爾頓

在很大程度上,2007年阿隆索與漢密爾頓在邁凱輪的矛盾就像20年的翻版,區別在于英國人當時只是一名新秀,但完全動搖了前者認為自己已經被許諾的核心地位。當漢密爾頓在爭冠的道路上獲得了車隊極大的支持后,阿隆索開始采取非常規手段試圖來壓制隊友,甚至以告發邁凱輪獲取法拉利技術文件為要挾換取“一號車手”待遇,但沒有如愿。內耗當然沒有給雙方帶來任何好處,反而讓萊科寧實現神奇逆轉,以一分的微弱優勢摘下年度桂冠。

對邁凱輪丹尼斯違背承諾感到失望的阿隆索在車隊卷入的“間諜案”丑聞中扮演了“污點證人”角色,讓自己只能在賽季之后走人,成了雙方都不堪回首的往事。

相比之下,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的內戰沒有“皮蓋vs曼塞爾”、“塞納vs普羅斯特”、“漢密爾頓vs阿隆索”那么慘烈,沒有讓梅賽德斯丟失應該拿到的總冠軍,也沒有損害德國公司的形象。但2015賽季收官階段羅斯伯格開始表現出強硬姿態,明年一旦“心戰”升級,“硬碰硬”的結果將難以預料。

沃爾夫說“歷史上其他車隊在這種(允許內部競爭)理念下都沒能堅持一年以上”固然有些夸張,但有一點沒有錯,那就是處理內戰已經是一門管理學上的挑戰,而發生在好勝心強烈的冠軍車手之間就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除非奧地利人真的掌握了非同一般的管理才能,否則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的大結局恐怕難以逃脫歷史的枷鎖。

漢密爾頓  /   羅斯伯格  /   阿隆索  /   F1內戰  /   塞納  /   普洛斯特  /   哈基寧  /   庫爾特哈德  /   皮蓋  /   曼塞爾  /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