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一場大雪改寫德甲歷史 最瘋狂冬休竟達77天
德甲為什么要有冬休期?根本原因是一個地理問題:即便是德國最南部的慕尼黑,也基本上與我國的哈爾濱一個緯度,而德國大部分北部城市,都遠比中國最北部的漠河更靠北。此外,英格蘭、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深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冬季并不是非常寒冷,但德國不同,高大的阿爾卑斯山不但擋住了來自地中海的暖流,還使德國成為冷暖氣團交戰的地區,所以狂風暴雪在德國的冬天是家常便飯,這種情況下堅持比賽難度很大。
但即便如此,很多年前,德國足球比賽依然只是在圣誕這樣的重大節日才會暫停,并沒有長期冬休。比如,拜仁就曾在1928年1月1日對陣法蘭克福,在1954年1月3日對陣奧芬巴赫。而1963年德甲創立后,一度只有類似如今西甲、意甲這樣的短寒假,3周左右。
不過,1969-70賽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極端情況。西德隊鎖定墨西哥世界杯席位后,足協于1969年11月宣布下半程德甲1月10日開戰,5月初結束。然而,1970年元旦,柏林氣溫低至零下17攝氏度,6天后柏林城被31厘米深的大雪覆蓋。1月8日22點,西德足協宣布取消下半程首輪比賽,一周后,又取消了6場比賽。僅在1月份,就有37場德甲受到影響,而柏林大雪封城的狀況直到3月中旬才結束。
最終,這一年的德甲還是如西德足協所愿于5月3日結束,但也催生了很多離奇的事件:比如4月底,紅白埃森被迫于9天內打了4場聯賽。為聯賽做出最大犧牲的則是德國杯,決賽甚至在1970年8月29日才姍姍來遲,那時新賽季德甲已經開踢了。
那次曠日持久的大雪改變了德甲的歷史。緊接著的1970-71賽季,德甲便有了7周冬休。每賽季冬休長短并不固定,最長的停擺是1986-87賽季,長達77天。10年后的1996-97賽季也達到了70天。
冬休延長的趨勢出現在80年代。1984-85賽季,冬休天數首次突破50大關,下半程首次2月才開踢。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迫于德甲教練和俱樂部高層的壓力。當時,貝肯鮑爾和蓋德·穆勒等球星的離開,影響了德甲的吸引力,時任拜仁經理赫內斯批評說:“在冰雪覆蓋的場地上,你不可能打出精彩的比賽。”連鎖反應就是,比賽上座率也大受影響。
不過,引入冬休期后,天氣有時也會跟德國人開個玩笑。比如1988-89賽季,冬休期早在12月4日便開始,來年2月17日才結束。但1月14日,溫度就已是兩位數,2月8日達到13攝氏度,但比賽還要再等10天才開踢,冬休期成了個笑話。
到了2006-07賽季,冬休縮短到了42天。一年之后,德國足協宣布,冬休天數將進一步減少。2009-10賽季的冬休期只有短短的28天,因為德國足協希望聯賽更早結束,讓德國隊有更充足的時間去備戰世界杯。但此舉引來一些反對意見,法蘭克福CEO布魯赫哈根表示:“5月和6月是足球比賽最好的時間。我不希望因為照顧國家隊比賽,就讓賽季提前結束。”
如今,德甲冬休期一般維持在五六周左右。事實上關于冬休應為期多久,是否應取消或縮短的爭論從未停止。只是對球員來說,他們都非常期待冬休的到來,這樣就能歡度圣誕、外出度假,其他事情此時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