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超"豪買"反思青少年足球 建議足協該出手了!
當中超各球會將越來越多的資金砸向外援之時,中國的青少年球員生存情況并未有根本性的改變。相信很多球迷都還記得,今年1月里約奧運會預選賽期間,當中國國奧隊三戰三敗時,從梧州方面傳出消息:正在那里冬訓參加全國U13、U14錦標賽的青少年球員因為正趕上當地下雨,不得不在泥濘的場地上進行比賽。而就在春節期間,上海申花的U17梯隊(1999-2000年齡段)在多哈參加有12隊參加的卡斯國際青少年邀請賽上名列最后,更令人難以啟齒的是,該隊以0比7負于國米、1比6負于卡塔爾精英學院、0比13負于巴黎圣日耳曼,以致于多哈精英學院的足球主管羅伯托·奧拉貝在自己的推特中寫道:“Chinese team,kill competitiveness(中國的球隊,殺死了比賽的競爭性。)”這是多么刺眼的一句話。中國的青少年球員該怎么辦?
或許該是中國足協出手的時候了。
很多人都會說,如今外籍球員身價高是“市場行為”。此言不假,但對于中國足協而言,在《職業聯賽俱樂部準入條件和審查辦法》方面卻大有文章可做。在2011年通過的版本中,“俱樂部青少年經費,中超俱樂部每年不低于400萬元人民幣,中甲每年不低于200萬元人民幣。”這個標準較之2010年版本有所提高,2010年公布時中超為300萬元人民幣、中甲為150萬元人民幣。但在2002年最早的參加中超聯賽的標準中,明確規定:“俱樂部每年用于青少年球隊的經費不少于本俱樂部當年總收入的10%。”當然,這還是規定的數字,但實際運用到隊伍身上有多少?恐怕只有各家俱樂部自己清楚。
當前,中國足球最薄弱的就是青少年球員培養。在這方面,德國足球復興過程中,德國足協所采取的規定和辦法就可以為中國足協所借鑒與采用。德國足協從1999年開始著手于重啟青訓計劃,2000年歐洲杯賽上的慘敗進一步加速了德國足協在青訓方面的動作。從2000/01賽季起,德國足協聯手德國職業足球聯盟,作出強制性規定:隸屬于德國職業聯盟的甲、乙兩級聯賽俱樂部每個賽季必須至少投入累計300萬歐元的總額到青少年球員建設中,必須設立自己的青少年球員培養體系(不管是建立足球學院academy還是訓練中心training base),而且必須連續投入。德甲俱樂部從2001年開始,而德乙俱樂部則是從2002年開始。
而且,這條規定被寫進了德國職業聯盟的章程中,作為每支參加德甲聯賽俱樂部應盡的義務。如果不能履行這項義務,德國足協與德國職業足球聯盟將吊銷其參加德國職業聯賽所必須具有的許可證。而且,每家職業俱樂部必須每個賽季做兩次預決算報表上報德國職業足球聯盟,接受職業足球聯盟與德國足協的監督。如果發現某家俱樂部支出的工資有異常情況、而青訓體系建設工作止步不前,則德國足協與職業聯盟就會加以干預并阻止。對俱樂部的足球學院或青訓中心進展情況,德國足協與德國職業聯盟隨時展開檢查或進行具體指導。
中國足球尤其是中國的職業俱樂部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梯隊建設不完善,那么,為什么德國的成功經驗就不能“拿來”呢?當初,中國足協曾號稱與德國足協關系甚密、該向德國足球學習。如今,該是中國足協采取行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