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蒂回購?開什么玩笑

王勤伯02-21 10:00

  筆者四五年前開始鉆研足球經濟,一個重要原因,是發現傳統體育記者處理經濟類信息時很不嚴謹,這一現象在國內國外都很普遍。

  某種程度上,體育新聞相對其他領域的新聞,“求真”的態度相對更弱。或者說,體育新聞從一誕生就有博眼球的特色,導致其嚴謹水平始終無法和其他領域的新聞相比。

  但今天的體育世界已經越來越和經濟密切相關,甚至到了“每個毛孔都散發著銅臭”的地步,若不能對一些重大事件進行嚴謹專業的梳理審視,體育媒體只能淪為無意識也愚蠢地為資本搖旗吶喊的道具。

  最近三四年來,兩個米蘭俱樂部的股份出售,給筆者和《體壇周報》的體育經濟報道提供了寶貴的試驗田。先后兩個連續劇的特色都在于:意大利媒體本身并不是信源。因此,《體壇周報》的記者和編輯必須對所能掌握的多方內容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種做法當然冒著犯錯的風險,但至少避免了人云亦云。

  事實證明,在兩件事情上我們甚至先于意大利媒體作出準確的判斷:一是托希爾對成為國際米蘭小股東不感興趣,要買股份就是直奔大股東而去,二是AC米蘭整個2015年鼓吹的“中資”純屬浮云,泰國人比·代曹邦身后的“中資”子虛烏有。

  新年《體壇周報》休刊期間,一直持續更新的“體壇+”APP應用長篇刊載了騙子假冒阿聯酋王室密使和國際米蘭談判一度得逞的故事,劇情很是狗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下載應用延伸閱讀。

  我們也注意到了另一則最近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消息,大致是說,因為印尼人托希爾經營無方,俱樂部債務高達4.2億歐元,莫拉蒂可能回購國際米蘭——本文就是要否定此事的存在。

  試問,莫拉蒂當年把俱樂部控股權出售給托希爾,原因就是債務+赤字越來越大,莫拉蒂家族無法再承受——現在債務更高,高達4.2億歐元,為什么反過來要回購?怎么去回購?

  實際情況是,當年股權轉讓完成,托希爾及其伙伴擁有國際米蘭約70%股份,莫拉蒂作為二股東擁有約29%。理論上,每年出現巨額赤字,各位股東應當按股份比例出資填平債務窟窿。但作為小股東,莫拉蒂不想再為國際米蘭掏錢,尤其國際米蘭最近兩年的上億赤字和托希爾管理層的經營不善也有關系。

  而掌控經營的大股東有義務解決問題。如果托希爾全資填平赤字,他可以因新增資本而“稀釋”掉莫拉蒂的股份,當年莫拉蒂也是通過一次次增資稀釋掉了其他股東的股份。

  可是,當初莫拉蒂在股權交易里留了心,對重大事務決策擁有否決權,莫拉蒂家族代表在董事會的權力比重很大,這些都讓托希爾“稀釋”不掉那29%。因此,托希爾要么自己借款要么找銀行借款給國際米蘭,用借款來填平赤字。這是為何債務越滾越多。

  按照當初的合同,托希爾在2016年11月之前再付出1億歐元,即可買下莫拉蒂的29%股份。但現在的經營都靠借款,印尼人哪里愿意掏這1億歐元出來?一家連年巨虧的企業,29%的股份值多少錢?

  而莫拉蒂就等著印尼人來買,否則,他繼續擔任手握29%卻不掏錢的“二股東”,托希爾很難控制國際米蘭董事會,再有赤字,同樣只能再借款填赤字,加重危機。所以,哪里存在莫拉蒂回購俱樂部的可能?

  托希爾承認,已經委托高盛在中國尋找投資者。印尼人的目標就是找到個把土豪,愿意付出讓莫拉蒂滿意的價格,接過其29%。可是,這樣的土豪小股東,難道不正是當年的莫拉蒂、近年的貝盧斯科尼苦苦在中國尋找卻一直找不到的“錢多人傻愛球帝”嗎?

  托希爾絕望中實際走上了莫拉蒂當年的老路,此時若是再冒出個“代表中鐵建”來做送錢小股東的黃建華,印尼人估計一樣會中招。

  倒是托希爾和莫拉蒂在股權問題上留下的后患,值得未來希望收購歐洲俱樂部、做大股東的中國或亞洲土豪參考。要收購,就一定全資收購,否則,在那遙遠的地方……

國米  /   莫拉蒂  /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