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你真了解哈登 他可不止是放蕩!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user_default.jpg)
JAMES HARDEN的NBA生涯充滿了重重迷霧,但這位簽約adidas的火箭領袖說,他只是在為贏而斗。
詹姆斯·哈登胡說八道起來的話,可是成噸成噸的。我這么評價可不是夸張比喻。這家伙的語法,就像26歲的他一樣:原創、古怪、讓人無法理解——除了他從中學起就信任的那4個家伙。
“我們的語言在不斷進化,”卡米洛·瓦倫西亞說。他是哈登高中時期的后場搭檔,也是他朋友圈中從不屏蔽的發小,“如果你天天打游戲,聽說唱音樂,你也會這樣。”
在他們的語言中,Chug這個單詞就代表著姑娘。“我們要邀請幾個Chugs(姑娘)嗎?”這就是典型案例。類似的單詞對于外人而言,破解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我連試都不會去試的,”哈登的哥哥阿基利·羅伯森說。但對于NBA最著名的大胡子而言,他如果想隱藏自己的身份——隱藏自己的公共生活——能夠有一套秘密語言絕對是自保的好辦法。
這是休斯敦一個離奇潮濕的下午。我和火箭的后衛約好了一起享用午餐。當我搞明白該怎么從哈登紅黑色的勞斯萊斯古斯特中打開車門下車時,一大波人已經開始涌向這部車的主人。哈登和以往一樣用帽子裹著腦袋,將衣領拉到臉頰上。但這次卻不同——在商場里,在保齡球館里,在夜店里——這家伙已經習慣他老哥授予的稱號——“胡子哥(也是養家糊口者的意思)”。“現在就成了這樣的感覺,”哈登說,“是那個胡子哥!那就是胡子哥!媽媽,爸爸,那個是胡子哥!”
人群開始聚集。兩個目瞪口呆的亞洲粉絲在感謝哈登,因為哈登成為了他們的人生榜樣。他們晃著脖子,拔出手機。一哥們跑過來遞給哈登一張卡片,上面有某個肌肉訓練器械的網址。一個抱著孩子的母親湊過來,替她緊張的丈夫出頭。就這樣,沒多少時間,哈登已經和16個人合影了。
當你在三年多前因為在俄克拉荷馬城的出色表現當選最佳第六人,隨后發展到如今成為NBA球員工會選出的首個MVP;當你開始與科勒·卡戴珊約會,借此由休斯敦本地球員一躍成為全美人盡皆知的人物;當你離開耐克與adidas簽下13年2億美元合約,成為籃球界最高級的球員……我得提醒你,這不是假設的場景。
哈登的媽媽蒙賈·威利斯如約到來。自從2009年結束自己在AT&T近30年的調度員工作后,這位單親媽媽和她的寶貝兒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哈登給媽媽買了房子,距離自己的3層豪宅只有20分鐘的距離(這棟豪宅哈登花了200萬美元)。媽媽,不僅是哈登最好的朋友之一,也是休斯敦的“場邊教練”,哈登介紹說,“她會喊,‘全力以赴’!”
“這得看我在跟誰喊,”威利斯說,“如果我在跟霍華德喊,我會告訴他全力以赴。或者喊,‘屈膝!’他還真的很聽我的話!”
哈登至今依然在關照母親。“他告訴我,遠離Twitter,遠離Instagram,”威利斯坦承道,“這很難。有的時候,我得閉嘴……呃,很多時候。”
母子倆都知道,網絡是這個奧運會冠軍,4屆全明星球員所付出一切的積累爆發之地。在這個爆發地,NBA最好的得分后衛,這個剛剛將球隊帶入到西部決賽的得分后衛,被更多的與拉瑪爾·奧多姆相比——不是因為球技,而是因為奧多姆的前女友是科勒——而不是與科比·布萊恩特,這個哈登兒時偶像相比。網絡也正是那份2億美元球鞋合同的爆發地——這一份押寶在哈登個人形象上的賭注——應運而生了一個核心問題:到底,誰愿意成為他那個樣子?
上賽季,哈登場均得到27.4分7.0助攻5.7籃板。本賽季,這些數字繼續增加,28.0分7.0助攻6.3籃板。他多樣化的手段堪稱無窮。當我們談到一個人在球場上的影響力時,哈登引用了3個人來評價:像科比那樣偏執的驅動力(沒有人比哈登更勇于承擔起球隊的進攻重任);像馬努·吉諾比利這個左撇子那樣充滿想象力(如今這位歐洲步大師已經說哈登是他的最佳接班人);像保羅·皮爾斯那樣將速度、垃圾話和后撤步跳投結合得如此完美。
“最讓我困惑的是,哈登這家伙給人一種在玩弄比賽的感覺,”火箭總經理達里爾·莫雷說,“比如,他總是能獲得比實際情況更多的罰球機會。”上賽季,他比第二名拉塞爾·威斯布魯克多獲得了31%的罰球機會。
“我不是必須要闖進去試圖制造犯規,”哈登實事求是地說,“但如果一個人無法防住你,那他就得犯規。要不然,就讓我得分。每次都是這樣啊。”
在莫雷的屏幕上,我一遍遍的看著哈登運球戲耍著防守者,沖到籃下,“邀請”補防的哥們朝球撲過來,然后像一個從擁擠的地鐵中竄出的家伙一樣,在籃下扭轉著身體。你得知道,哈登的每一步都需要獨特的天賦。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他看起來就是那個很希望聽到裁判哨聲的家伙。如果你很愛欣賞罰球,那哈登一定是你喜愛的球員。
莫雷說,哈登是“聯盟中被研究的最多的球員”,這一點多虧了火箭批評者以及火箭對手的公開抱怨。球迷們和媒體可沒有經理們那么欣賞哈登,上賽季給哈登在MVP角逐中投下贊成票的也就是經理們最積極。哈登在投票中與庫里差距很大——庫里贏得了77%的第一名投票,而哈登不過19%。
三周后,在西部決賽的第五場中,哈登的球隊90比104輸球,他自己的投籃也不過11投2中,還犯下了致命的12次失誤。而此前的比賽中,他還剛剛在家門口拿下了45分9助攻5籃板。不過,一切還是結束了。
“我非常焦慮,我的發揮是很罕見的,”哈登回憶說,“我努力一年,這一切就這樣結束了?這場比賽比其他任何一次輸球都更能影響我。”在客隊更衣室,哈登把自己鎖了起來,痛哭流涕。
當我詢問莫雷他對于哈登的眼淚有什么記憶時,他指出,兩年來,他的超級球星都曾在更衣室里哭過。在2014年的波特蘭,哈登砍下了34分,但還是在首輪第六場比賽中被達米安·利拉德的三分絕殺。
哈登為自己設立了兩個新目標。首先,他希望讓自己容易走神的防守注意力(這一點毫無疑問)有所改善,能夠改掉只看球的壞毛病。其次,他希望讓自己的弱勢手技能有所提升。如今,當我問他本賽季的計劃時,哈登所說的話恐怕是你難以想象的——別忘了,他可是休斯敦進攻端每個回合都需要依賴的掌控者。
“我希望打無球進攻。”哈登說。他的最終目標則是成為“50-40-90”俱樂部的成員,這個俱樂部的意義在于,你要在中投命中率達到50%,三分球命中率達到40%,而罰球命中率則要在90%——在NBA的歷史上,只有6個人做到了這項成就。
哈登希望讓進攻由控球后衛來組織。“他在自我激勵方面絕對是令人點贊的。”莫雷說。
哈登的家人可以告訴你,年輕的哈登不管走到哪都會抱著籃球:在車里,在床上也是如此。在哈登上學前——準確地說是在他即將進入9年級時——他拿起了便簽,給媽媽留了一個字條。12年后的今天,她把這個一直珍藏在休斯敦家中的字條給我看了一眼。
“明天早上7點你能叫醒我嗎?再給我留一點錢吧。我會成為明星的。”
“如果他跟杜蘭特和威斯布魯克一起打球,他永遠得不到球,”蒙賈說,“人們會一直告訴他,我們可不需要你發光發亮,我們只希望你成為球隊的一部分。所以,他加盟了休斯敦,他正在發光發亮。”
要不是那個決定,哈登的訓練營也不會發光發亮。如今,他可以名正言順的向每個參與訓練營的學員收199美元的費用,而500個孩子將學習哈登后撤步以及“扭曲上籃”的真諦。
一次,教練沃利邀請一幫訓練營的孩子嘗試在哈登面前1對1上籃。輪到其中的一個還沒到10歲的男孩登場,當教練員問他如果得分想要多少獎金時,這個孩子拿著麥克風說,“我想要adidas的那筆錢。”(哈登剛拿了2億美元的合同)。
當adidas的合同得到官方宣布時,一家公司的新聞發言人還特別描繪了一把哈登的“外貌以及在球場內外的行事風格”。但是三年前,這把大胡子絕對不是什么合理的盈利中心點。當哈登從俄克拉荷馬來到休斯敦時,一個球員專家甚至還建議莫雷“如果哈登有一個聰明的經紀人,那這個經紀人一定會告訴他去剪掉胡子,因為他不剪胡子就得不到贊助。”
如今,當然啦,你很難相信哈登的贊助商——adidas,Foot Locker,New Era,odyAromor,2K游戲,BBVA,Panini, Taco Bell,KT Tape會對這個建議點贊。“他非常棒,”一家球鞋公司的市場部人員說。
你想要難以忘懷?那就長出體育史上讓人最難以忘懷的胡子吧。
“你上次從我身上看到普通尋常且標準化的東西是什么時候?”哈登問到。
“當你每天都引起爭論,那我覺得這是好事,”哈登說,“當人們忘記了你,你才該擔心。”相信,這一點沒有誰比哈登眼中的那個女人更清楚了。
在交流中,哈登看起來早就預見到了那些懷疑者。他告訴我,他是個“熱愛享受人生,向往自由的人”。他告訴我,他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是靠著“與眾不同”。但是他還補充說,他“并不是真的在刻意追求與眾不同,因為與眾不同的就是我這個人。”
想要反駁?還真沒有理由。當我詢問他身邊的人那些自創的語言時,就連火箭的工作人員都摸不著頭腦。當我詢問他的經紀人那一把大胡子的經濟價值時,他則告訴我,這不是“世界希望我如此,我就要如此”,而是“如果你認為自己是超人,那你就穿上紅色緊身衣,在胸前寫上一個大寫的‘S’吧。”
所有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個26歲的人是如何建立起自信心的。所以,當我們詢問哈登是不是有策略的建立自己的形象時,這個問題與詢問他是不是故意制造對手犯規可不一樣。你要知道,他的形象與他所作的決定無關。這個決定,就是告訴世人,一個年輕的板凳球員的野心,一個要成為更衣室領袖的野心。他會掌控球場,用各種辦法實現得分預期。他也會上網沖浪,在這個讓他遭受謾罵的地方,也是讓他成為明星的地方享受一切。
天知道這個26歲的年輕人能夠賣出多少雙球鞋,但當我們討論到美國的娛樂圈,討論到對出名不擇手段,荒唐透頂的事情,以及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時,以下才是哈登所言的,他最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要在2016年平庸。如今,關注率就是金錢。任何人,只要能夠在真人秀上現身,在社交媒體上露臉,都可以宣稱這條道路就是從小村落走向大舞臺的最有效捷徑。
看看他的周圍吧。那個“誰真的想成為像詹姆斯·哈登這樣的人”的問題,已經衍生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在這樣一個時代,有幾個人真心不想像哈登那樣呢?
文/Pablo S. Torre 譯/李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