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球的當務之急 絕非缺少“下一個李娜”

張奔斗05-30 14:07

  想五年前,李娜一個人在一屆法網就一口氣連贏七場;過去三年,中國選手對于羅蘭·加洛斯的三次沖擊,合力也僅僅拿下兩場勝利——謝天謝地,好歹這兩勝都是在本屆賽事贏取,總好過過去兩年的集體一輪游出局。

  李娜退役后,人們一直在尋找“第二個李娜”,但李娜對這一稱謂并不欣賞。李娜此次為推廣武網和武漢旅游來到巴黎,在被問及相關話題時她表示:“說到網球就說下一個李娜,說到乒乓球就說下一個鄧亞萍;其實,每個人的經歷和性格不一樣,對事情的處理方式以及發展路徑也不會相同。”

  身為球員時,李娜在競技層面將中國網球帶上史無前例的高度;如今退役了,她的著眼點轉而投向了網球在中國的群眾基礎。李娜冷靜分析說:“很多人都覺得網球在中國蠻火,其實真正參與的人并不多,尤其是跟我們的人口總量相比。”

  就職于上海體院的青年教師付饒博士帶領課題組最近推出一項科研成果,他們利用谷歌地圖定位、城市分級、抽樣以及實地調查等方法,得出結論——我國每周平均打一次網球的網球核心人口僅120萬,遠低于此前千萬級別的樂觀預估。調查還顯示,中國目前擁有網球場2.8萬片,遠低于擁有4.7萬片球場和350萬網球核心人口的德國以及擁有3.1萬片場地的法國。

  李娜和她的小伙伴們鄭潔、彭帥以及孫甜甜和李婷,引領了中國網球的黃金十年;但她們也是中國網球在舉國體制向職業化轉型期的特殊歷史產物,有著不可復制的歷史背景與幸運指數。但如果中國沒有更多的網球場以及網球人口,尋找第二個李娜,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本之木。

也正因為如此,李娜每次談及夢想中的網球學校時都強調,她無意成為職業球員的教練,而會專注于幫助更多小朋友提高對網球的興趣;在這樣的構想下,她也能夠更多照顧到家庭。

  不過,從擁有興趣到最終成為職業球員,還有異常艱辛的道路要走。時代不同了,訓練理念和家長觀念也都不一樣了。“現在的小朋友,條件比我們當年好太多。但他們不再會為目標努力付出,只要想得到,爸媽就會滿足——我不只是說中國的孩子,這是全世界小朋友的共同問題。”李娜之前聊到她的網校訓練方式時也曾半開玩笑說過:“三從一大?孩子受了苦,爸媽第二天就該來找我們了。”

  李娜這一代球員取得的巨大成功,也讓一些家長誤認為職業網球是一條輕松多金的道路。李娜的不少朋友都是網球教練,他們曾跟李娜說過一個小故事——有孩子的父母帶著孩子來見教練,盡管孩子一次網球都還沒打過,但父母就豪言:“教練,我們家孩子特有天賦,比李娜肯定強十倍!”

  由此可見,中國的家長對于青少年網球培養以及未來的職業網球之路都還存在頗多誤解。好在,幾位退役的中國網球明星都深刻意識到青少年網球和群眾基礎的重要性,將之作為退役后的發展方向。鄭潔從2010年就堅持舉辦“鄭潔杯”青少年網球賽,去年設立了四站,今年更多達八站分站再加一站總決賽。

  與李娜一樣,鄭潔最近也成了媽媽,她的話里充滿對孩子們的關愛:“我小時候因為身體條件不好,不太受重視,特別能理解小朋友沒有比賽的痛苦。所以,非常希望能將青少年賽事和培訓長期做下去。畢竟,每個孩子都不應被剝奪發展的機會和未來的可能。”她還同時指出,中國孩子與國外同齡選手相比,比賽經驗很不成熟,這個問題只能通過更多實戰來解決。

  法網青少年賽事上周日已經開打,而在之前的世界組外卡賽上,兩位中國地區的青少年外卡賽冠軍均未能小組出線,而日本和韓國則都有球員打入決賽。再想想,中國的青少年選手未能在大滿貫取得像樣的成績,已有不少年。

  不管是李娜,還是鄭潔,她們都明白,如果沒有更多小朋友拿起網球拍,就不可能有下一個李娜,也不會有下一個鄭潔。這個道理,你想明白了嗎?


中國網球  /   李娜  /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