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杯需恢復水準 巨資才是推動大賽改革的力量

我以為只有英國人才抱怨歐洲杯擴容至廿四強是壞事,他們一向是足壇的反動派,嘮叨司空見慣。后發現德國被淘汰后竟附和這一立場,勒夫就說“廿四隊太多,對比賽質量沒幫助?!焙窢査怪赋觥昂芏嗲蜿牼椭罃[大巴”。兩家出局冒點酸水,也正常。唱反調還包括東道主法國的媒體,專欄作家巴雷特老師藉本報一角,批評擴軍“很無聊”,那就不是火雞不投票過圣誕節,而是大家都不滿意。
巴雷特敢不敢在《隊報》的自留地里這么噴歐洲足聯?我高度懷疑他會。普拉蒂尼不久前還是歐洲足聯的老大,法國拿到主辦權,歐洲杯擴軍,都是他的功勞。普拉蒂尼不下臺,世界杯篤定擴到四十隊。即使英國媒體唧唧歪歪,仍不忘跟一句:威爾士和冰島還是很不錯嘛,哈哈哈。大家心里明鏡似的,都知道大賽灌水必然降質,誰也不愿冒政治不正確的風險針砭時弊。威爾士作為大英的一部分,沾光打進四強,誰不趁著這個時候跳上花車跟著吆喝,那才叫不識時務。
本屆歐洲杯,好球不過十幾場,多集中在淘汰賽階段,說明一屆大賽好戲就這么多,到頂了。這個數字恰是八強時代的場次總和,擴到十六強,總量也沒有多少出入。發展到這個地步純屬選票作怪,是歐洲足聯的政客權力尋租的結果,直布羅陀和德國的選票一樣分量,傻瓜才不投票支持擴軍的人。強隊怎么辦?正賽行個方便,易如反掌。弱隊進正賽,強隊保四強,就是世界杯和歐洲杯一直膨脹的根源。威爾士和冰島表現不錯,是新鮮感使然。大賽新軍中,恐怕就國足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大多數扮山賊剪徑,能搶就搶,搶不到不虧。
一國的水平和檔次,不會因為參加一次大賽有本質提升,有底蘊的仍是奪冠熱門,沒底蘊的只好寄希望于“英雄的母親”,比如比利時,生一批武曲星。丹麥和希臘拿了歐洲杯,并沒有躋身歐洲一流,無論正賽多少隊,都不缺弱隊爆冷,無需情懷黨母性泛濫。歐洲杯已經沒有明擴的余地,擴至卅二隊,正賽沒法看,也廢了預選賽。歐洲足聯的西裝客們早已想好變相擴軍的辦法。四年前的此時,普拉蒂尼正欲進軍國際足聯,說起下一屆歐洲杯的模式,透露將不設主辦國,將正賽攤到愿意承辦的各國。
同時,歐洲足聯又擬開啟國家聯賽,將味同嚼蠟的熱身和成績掛鉤。普拉蒂尼被“禁足”,這些措施暫時擱淺,但歐洲足聯為大賽找出路的步伐不會?!狭藬U軍買選票的賊船,下不去了。歐洲足聯是國際足聯旗下最清廉的分支,仍不免為利益驅動沒于腐敗的泥淖,在國際賽場用擴軍買選票,在球會賽事則以市場大小分配參賽名額和轉播收益,既無統一標準,更談不上“為了足球的未來”。這是國際足聯的口號,過去一年,美國和瑞士司法機關羈押、起訴幾十名國際足聯的高官,好像不是因為他們關心足球的未來。
大賽難道就此被劫持,淪為政客尋租的工具?出路在哪里?那先看看來路。世界杯、歐洲杯和歐冠,是當今足壇三大菁英賽事,起步時都放低身段,誠邀各隊各國到會共襄盛舉,賽制是打擂臺,避免干擾各國聯賽。一俟略具規模,各界趨之若鶩,立刻提高門檻,又是預選賽又是分檔又是定種子,各國聯賽一味委曲求全,也只有英超初具和歐洲足聯抗衡的實力。當前的足壇日歷先由國際足聯定,拿完所需檔期輪到各洲足聯再挑,然后才到各國聯賽,國內杯賽淪為強隊的安慰獎。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斷不可能拿下金蛋的母雞開刀,推動大賽改制的力量只能來自機構之外——握有巨資的財團。
今年上半年,運作暑期熱身強檔的美國公司到倫敦約見英超五強,試探反應。該公司運作的國際冠軍杯所邀對象基本是一、二線強隊,走的是菁英路線,重質量而非情懷。今夏的賽事分散到世界各地,和普拉蒂尼“各國共辦歐洲杯”是一個思路。即使不是這家公司,也會有同級別的大鱷出資,從國際足聯或歐洲足聯手中購買檔期(注意:不是賽事本身),另起爐灶走回頭路。此法可行,屆時歐洲足聯出手接管賽事取代舊筵,如果夭折,歐洲足聯不會擔半毛錢風險。操作方式可參考國際冠軍杯的發展模式,定下東道主(法國?),從八隊過渡到十六隊。
歐洲足聯現有會員五十五個,刨去東道主,所余五十四家經兩級甄別篩出廿八隊,分七組決出冠軍進軍正賽。具體如下:五十四隊分成廿一和卅三隊兩檔,前者為第二級預選賽小組既定成員,根據旗下成員的大賽和預選賽的成績加權篩出,后者由八個蕞爾小國圣馬力諾、法羅群島、列支敦士登、盧森堡、馬耳他、冰島、安道爾和直布羅陀(幅員太?。?,與廿一隊之外各隊分成七組(上述八隊自成兩組)決出七隊,與廿一隊匯合再抽。既保證第一階段實力相當,魚腩不至陪讀,也提供向強隊挑戰的機會。視成績逐年調整兩檔的成員。第一階段每隊打六到八場,第二階段一律六場,負荷大減。這么做會被指責歧視且不夠政治正確,但一定給你一屆精彩刺激的歐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