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競訓革命的背后:有企業出資五億贊助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3153a468-2b4e-4345-b7de-901f4d032de3.jpg)
隨著9月1日中韓世界杯預選賽12強賽首戰越發臨近,相信更多的球迷會將眼光轉向中國國家隊。但就是在這樣的大戰氛圍中,中國足協悄然地進行著準備,并在此番青少年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國足征戰12強賽或許會沖淡中國足協在青少年足球發展方面所做的諸多工作,但歷史不會忘記這次會議對未來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起到的“革命性”作用。
深層背景:
主辦世界杯未雨綢繆
東道主更需優秀人才
申辦世界杯早就不是新鮮話題,習總書記的三個“足球夢”中,第二個就是“辦一次世界杯賽”。在《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中,申辦世界杯更是被明確寫入報告。誰都希望中國申辦世界杯并最終獲得主辦權,可問題在于:一旦拿到了主辦權,我們的隊伍在哪里?就像北京拿到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后,時任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造訪中國、見到中國足協的領導,直截了當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參加奧運會足球賽的隊伍在哪里?”在場的足協人士啞口無言。同樣,如果中國真的申辦世界杯并最終拿到了主辦權,無論是2030年還是2026年,作為東道主的中國國家隊在哪里?隊員在哪里?能否確保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員?這顯然是中國足協必須直面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無論是中國足協還是更高層領導,都對申辦世界杯有強烈渴望,并已經展開了實質行動。中國足協的領導們這次把“隊伍在哪里”的問題,放在了首要位置上。這也是此番足協青少年委員會擬定《培養行動計劃(草案)》,推出主客場、周末賽制青少年聯賽時,專門將起步年齡段定位于2001年齡段的重要原因。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還可以同時組織2002、2003年齡段的聯賽。
如果中國能獲得2026年世界杯主辦權,2001年齡段的球員至明年為16歲,距離2026年還有10年,通過全新的競訓體制與機制,打造出一批有別于以往的、高素質的中國足球人才,至2026年世界杯時正好成為“新勢力”、在世界杯舞臺上一顯身手。這與卡塔爾將主辦2022年世界杯、高度重視1995年齡段隊伍是同一個道理,卡塔爾95年齡段隊伍也確實拿到了2014年U19亞青賽冠軍。即便是中國沒有可能申辦到2026年世界杯、若能主辦2030年世界杯,這批孩子屆時年滿29歲,依然處當打之年。從這個年齡段往后,都是在全新競訓體制與機制下培養出來的球員,也能幫助中國足球擔負起“東道主隊”的使命。
而且,2001年齡段球員也是2024年奧運會男足賽的適齡球員,屬于國內全運會、青運會男足賽的重點年齡段。因此,無論是從奧運、全運、青運等傳統競技體育的戰略角度,還是從校園足球全面起步后第一批新球員這個全新角度,讓2001年齡段孩子們在全新體系下成長、發展、壯大、融合,最終是為中國主辦世界杯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換言之,中國足協考慮的不只是“只爭朝夕”(眼下的世界杯12強賽),更是未雨綢繆、著眼未來。這無疑是中國足協對待青少年足球問題上的一個根本性轉變。也正因為此,在7月5日的最近一次足協中層會議上,主席蔡振華再次親自過問青少委擬定的《培養行動計劃》進展情況,并對相關事宜做出具體部署。而作為蔡振華的得力助手,國務院足球改革部級聯席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足協副主席李毓毅更是直接領導、主抓這項工作,并聯手足協的另一位副主席、教育部體衛藝處處長王登峰,先期一同研討相關方案,希望能夠體教融合,共同培養出中國足球的全新人才。
享受紅利:
高鐵演繹速度與激情
助力青訓走上快車道
任何一個國家足球的發展,都無法離開其社會發展的現實。當我們在談論青訓時,總是喜歡談論“模式”,卻忽略了一個最本質的問題,這些模式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發展現實。此番中國足協青少年委員會之所以能夠大膽推出青少年聯賽主客場、周末賽制,恰恰得益于這幾年中國高鐵的快速發展。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高鐵的發展,主客場制根本就沒有可能在青少年比賽中采用。
高鐵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高鐵經濟”已經成為熱詞。就在6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更是給中國鐵路發展描繪出了美好的藍圖。在此次上海會議期間,擔任青少年委員會主席的李毓毅就直言:這是中國青少年足球在“享受高鐵發展的紅利”。
在中國社會發展現實中,區域經濟發展將迎來“高鐵時代”,“珠三角”北移、“京津冀”擴容、“長三角”拓寬,高鐵引領中國基礎設施升級。這為國內青少年聯賽實施主客場制提供了最便捷的條件。因此,在青少年大區賽中,分區的基本原則就是交通相對便利,利于隊伍交流互動。其次是傳統的行政區域,當然更需要考慮隊伍的數量以及水平相對較為均衡,以確保比賽的質量。
據悉,分區原則上還是稱為華北區、華東區、華南區、華中區、東北區、西南區等。實際上,稱“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大區或許更符合現實情況。不過,為了確保賽事的質量與完整,與會代表們提出了一個原則,即“寧缺毋濫、循序漸進”,條件成熟一個、開展一個大區的聯賽,不成熟的堅決不上,決不能將這個賽事變成“為分區而分區”,失去賽事創辦的意義。
資金落實:
政府資金扶持青少年
有心人出資五億贊助
過去多年來,中國青少年聯賽辦賽資金匱乏,中國足協青少部只能選擇相對偏遠地方辦賽,以節省辦賽經費。這次,中國足協青少部之所以能夠將主客場制聯賽推廣開來,除了人才儲備、高鐵發展等主客觀原因,還在于資金問題有了初步著落。
在中國足球被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后,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校園足球,教育部每年都有2億元人民幣資金的保障,全面發力校園足球,而社會、地方政府方面的投入更是不計其數。而中國足協在“脫鉤”之后,為了讓中國青少年足球有更好的發展,足協也能夠有1.5億元人民幣的專項資金,用于青少年競賽、各項保障、國字號青少年隊伍建設等各方面。相比而言,自從“脫鉤”之后,中國足協用于青少年足球的經費不再像以往那樣拮據,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足協青少部全年經費只有不到400萬元情況已一去不復返。
更為重要的是,得益于目前中國足球發展的大好環境與社會氛圍,中國足協已經找到了一家熱心于青少年事業的公司出資贊助該賽事。據悉,這家企業每年愿意拿出一億元人民幣,而且將與中國足協簽訂為期五年的協議。
之所以將明年新出來的主客場、周末賽制的青少年聯賽稱之為一次“大革命”,還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就是中國足協在聯賽期間將承擔客隊的交通費用,甚至賽前一晚的住宿費用。換而言之,參賽球隊參加這項賽事,不用再承擔交通費、住宿費,基本沒有負擔與后顧之憂,可以心無旁騖地訓練比賽。極大調動了俱樂部梯隊、地方省市體育局(足協)隊伍以及學校隊伍的參賽積極性。
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青少年隊伍能夠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只有中國的青少年球員!當我們的國家、政府投入如此之大,給我們的青少年球員提供如此優厚的待遇之時,我們實在想象不出,中國的青少年球員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去踢好球?家長們還有什么理由反對孩子去踢球?
習總書記在6月底的中央深改組第25次會議上曾發表過重要講話,“改革是一場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槍干是不行的?!辈⒅赋?,“精準落地要抓實,對癥下藥,制定實施方案直奔問題去,充分調研論證,突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準確把握改革內在聯系,提高改革系統集成能力。”此次在上海召開的青少年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商討通過的《工作綱要》、《培養行動計劃(草案)》,可以說就是對準了中國青少年足球的“頑疾”動刀,擬定的實施方案也是直奔中國青訓的問題而去,而去,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在機制上,都是一種全面的突破與創新。
當然,最終的效果如何?有待實施過程中去具體檢驗,更為重要的,恐怕還是需要確保“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