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屬于中國的方案 青少年足球改革值得期待

提及“分區賽”,熟悉中國青少年足球的人很容易想起歷史上的兩次分區競賽制度。
15年前中國足協在閻世鐸新上任之后強行推行的“九大區賽”,每年拿出2000萬元人民幣用于搞青少年聯賽。但僅僅維持兩年后,“大區賽”便夭折了,而4000萬元人民幣也就此打了“水漂”。根本原因在于“為分區而分區”,單純湊隊數。當然,大區賽更不可能實施主客場制。而至去年,青少年聯賽也搞過一次“分區賽”,按照地理位置分區,但依然是賽會制,且僅僅局限于U系列,最終也不了了之。因此,此番中國足協青少年委員會在《培養行動計劃(草案)》中提出“大區賽”概念時,很多人會擔心:是否會重蹈覆轍?
此次改革,與前兩次分區賽本質上的差異是認識上的。時移世易,如今社會各界對于青訓的認識程度較以往已有了很多變化。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在于這個方案不是對現有國外某個模式的簡單復制,更是完善和超越,是更好的制度設計。是解決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自身問題、有自己鮮明特色、遵循青少年足球發展規律的“中國方案”!
從純競技角度而言,這次會議通過的《培養行動計劃(草案)》,可以理解為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的“精英計劃”。當前,全面振興中國足球、尤其是青少年足球重建過程中,已經有了普及方面的具體規劃與舉措,但更需要需要一個“精英計劃”,兩者缺一不可。此次提出的《培養行動計劃(草案)》就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合理、可行的“精英計劃”,也就是如何提升青少年競技足球水平、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精英球員的初步計劃。
改革,涉及部門之間的權力分配,難免會遭遇各種梗阻。但在這次《計劃》的擬定中,凝聚起了共同目標,在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上高度融合,匯集所有的力量和資源,通過賽事,建立競技系列球隊與校園足球隊伍之間的交流渠道,增加交流機會,擴大培養空間,加快發展速度。而且,賽事將會推動會員協會的發展特別是青少年工作的開展。因為它將以分級授權管理為主線、以大區內主客場賽事和大區間賽事為平臺,促進各個地方會員協會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青少年足球的推廣和宣傳,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爭取更多的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幫助。
中國青少年足球之改革是一場值得期待的“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