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貼]NBA球隊的前場籃板到底還要不要搶?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05f041f1-96fa-49e5-bd70-8a43b7062da3.jpg)
體壇+記者孔德昕報道
對于如今NBA的各支球隊來說,搶不搶進攻籃板已經成為了一個難題。“投完就搶”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這看上去更像是一種冒險。當你的球員們拼盡全力也沒有搶到前場籃板的話,你的后防就遭殃了,對手很可能用一次反擊輕松得分。不過一旦你能搶到前場板,那就意味著你們可以延長進攻回合,甚至獲得輕松的二次得分機會。
球隊到底應不應該拼搶前場籃板,這里有很多影響因素。首先,要看你們球隊的策略是否以轉換防守為主。像波波維奇、里弗斯和克利福德這樣的教練,他們要求隊員們放棄拼搶前場籃板,率先選擇退防。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完全不去搶籃板,而只是說不會投入過多精力在二次籃板的爭奪上。
其次,你需要好的前場籃板手。在搶籃板這件事上, 只是努力是不夠的,好的前場籃板手懂得判斷出手的角度,球的旋轉,起跳的時機。而如果你的陣中沒有這樣的球員,投入過多在前場籃板上只能落得事倍功半的下場。
最后,誰完成的投籃以及從什么位置完成的投籃也很重要。如今很多球隊喜歡以三分完成進攻,他們錯失的投籃往往會彈得很遠,比較容易拿到進攻籃板。但這也并不代表所有的三分球都值得拼搶前場籃板。
上賽季的開拓者在完成投籃(有效投籃命中率排名第8)和搶前場籃板上(進攻籃板率第3)都做得不錯。這兩點讓他們的進攻效率排到了全聯盟第7。但是再看看活塞隊,他們上賽季的進攻效率排名第14,進攻籃板效率高居第2,但是有效投籃命中率只排在第22位,其中二次進攻的得分效率也很低(排第23)。能搶下前場板固然好,但要是放不進去球的話,一切都顯得徒勞。
進攻籃板多≠進攻效率高
橫軸:進攻率(百回合得分) 縱軸:進攻籃板率
從這張圖里可以直觀看到,有5支“放棄”前場籃板的球隊在得分一項上做的很好,分別是位于右下角的勇士、馬刺、快船、黃蜂和小牛,這五支球隊的進攻效率都超過了聯盟平均值,而他們也都打進了季后賽。
圖中也體現了很多擅長搶前場板卻進攻效率糟糕的球隊。有的可能受傷病影響,有的可能陣容太年輕,但是無論怎樣,我們都很難把高進攻籃板率和高進攻效率劃等號。
進攻籃板多和防守能力?
橫軸:防守率(百回合對手得分) 縱軸:進攻籃板率
從這張圖里我們很難簡單的把防守效率和進攻籃板率直觀的聯系起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信息。選擇“放棄”前場板退防的球隊很多都有著不錯的防守效率,在這一點上,馬刺、老鷹、快船都很突出。當然第四象限的隊伍詮釋了什么叫“退防了也防不住”,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退守禁區上,這便給了勇士這種擅長通過三分完成反擊的隊伍很大空間。
橫軸:轉換防守率(每回合對手得分) 縱軸:進攻籃板率
當你的球隊只有一兩個球員去搶前場籃板時,是可以做到兼顧退防的,但這很難。公牛、爵士和活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從上面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同時在這兩件事上都完成的不錯,而雷霆則是最突出的那個。不過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本身的防守體系就很完善。
這個模型的建立顯然不夠科學,我們不能把進攻籃板率高低和進攻防守的好壞直接闡明,但是還是可以簡單的看出一些相關性。在過去10年里,聯盟的平均進攻籃板率已經從27.1%降到了23.8%,與之相關的,反擊得分的效率也下降了。上個賽季,NBA球隊的反擊得分為每回合1.10分,而這一數值在2010-11賽季的時候是每回合1.15分。
綜上所述,NBA里的很多球隊都慢慢開始采取“放棄”前場籃板的策略,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攻守轉換防守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策略。當然聯盟里還有大把球隊不是這樣,他們證明自己可以在搶進攻籃板的同時做好退防,進攻籃板到底搶不搶,還要視球隊的特點來定。
歡迎下載體壇周報客戶端體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