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的感覺—跟奧運冠軍陳穎回望15年老山路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user_default.jpg)
三十多年前的北京,并不像現在般高樓林立,密密麻麻。即使住在幸福大街上的二環里,孩子們也是走街串巷,在胡同里打鬧。那時的陳穎是筆桿胡同的孩子王,彈弓,手槍,玻璃球,男孩子愛玩的,她都愛。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時,在地鐵系統工作的小舅請陳穎坐地鐵,那時北京剛剛開通1號線,1毛5的地鐵票,陳穎溜溜坐了一天,“那時地鐵特別干凈,都沒人”。那時的陳穎還沒摸搶,坐到蘋果園,這個離射擊場最近的一站時,心里也沒什么概念。
后來,陳穎上了子彈,摸了槍,放棄了讀到高二的學業,時間嗖的來到了1994年。那一年,北京舉辦了一場射擊世界杯的比賽,就在離香山不遠的射擊館。
1994年來射擊場當觀眾
17歲的陳穎還在業余體校,那時72歲的啟蒙教練秦張要去世界杯做裁判,正好就讓手下的這些小孩子們過去見見世面。那是陳穎長那么大,第一次來射擊場。對一個上高中之前,甚至沒出過二環的孩子來說(拋開父母帶她去北戴河玩),下了地鐵,走出蘋果園站時,覺得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陌生。
“完全不認識,出了地鐵站,才意識到北京還有這么個地方。”雖然打了幾年槍,但陳穎從來沒來過射擊場。就是在那一次,她坐在觀眾席看到了很多平時在電視里才能看到的神槍手,“許海峰,李對紅,李雙紅,那時他們都已經是很牛很牛的人了。”那一次短暫的參觀之旅,陳穎覺得,來北京射擊場這個地方一點都不陌生,很舒服,“這個地方給我的感覺跟別的地方是不一樣的,磁場很強。”
北京射擊場像一塊磁石散發著神奇的魔力一般,吸引著陳穎不斷地向它靠近。
從一名觀眾到進入專業隊,再到兩度拿到全國冠軍后,國家隊向她敞開了大門,陳穎用了近7年的時間。這七年的很多時間,她呆在北京射擊隊的訓練基地懷柔。這其中,她為北京隊拿到了闊別17年之久的全運會冠軍,一戰之后名利雙收,國家隊也向她發出了召喚,那是2001年年初。
2001年邁入國家隊大門
陽春三月里,集訓號角嘹亮吹響。陳穎從懷柔訓練基地坐車來到石景山附近的北京射擊場。那天出發前,媽媽塞給她已經打包好的被子和褥子,看著閨女坐上了開往石景山射擊場的班車后,還不住的揮手。而在車上的陳穎有一種自己好像是要出好遠好遠的門的感覺,眼淚就掉下來了,“忽然有一種跟家永別的分離感,從小我都跟著他們,從來沒離開家。”除了被褥之外,媽媽給她帶的指甲刀和水果刀,也跟著她到了北京射擊場。
21世紀初,條件還沒好到哪兒去,不像現在國家射擊隊隊員們住的公寓里,床都是席夢思的,所有一切都不用自備,房間里桌子、茶幾、電視柜和沙發等都一應俱全。
回憶起自己國家隊菜鳥生涯時,陳穎打開了記憶的閘門,“那時是木板床,雖然鋪了幾層墊子,但總還是覺得特別硬,不舒服。”那一年,陳穎跟陶璐娜一間房。那一年,公寓的洗漱和洗衣房都是公用的,在偌大的一大間屋子里,一排水龍頭一個挨著一個,要洗澡都得跑著去澡堂。那一年,打開水都得排隊去水房,跟上大學的感覺很像。
那時的射擊場,很純樸,但不破舊,很簡單卻有年代感。那時的場館沒現在這么大,規劃也不一樣,宿舍在一進大門的左手邊,靶場也不像現在一樣在大門口。
陳穎還記得宿舍樓底下種了一排柿子樹和核桃樹,到了夏天,枝繁葉茂。她們當時住二樓,推開窗戶,伸手就能夠得到柿子和核桃。至今想起時,陳穎都會忍不住地笑,泛黃的回憶里又是多少人年輕時的純真。
除了柿子樹外,陳穎對當時宿舍樓里有關電話的記憶也格外深刻。那個年代,手機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射擊隊隊員的工資也就幾百元,條件好的奧運冠軍才有一部讓人眼紅的手機。其余人要想跟家里聯系,只能等著宿舍樓梯口的兩部電話響起家里的聲音。
隊里給宿舍樓安了兩部電話,還不是插卡電話,只能打進不能打出。于是,每天訓練結束后在宿舍休息時,電話鈴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沒專人接聽,只能離著電話機位置最近的陳穎跑出去接,然后在幽長的宿舍通道扯著嗓子喊一聲,“某某某,接電話啦!”
有人聞聲雀躍,也有人心癢難耐。遇上年齡大一些,有家有室的隊員,聊起電話就是煲粥,別人想打進來也只能干著急地等著。這一切,雖然費事兒,但覺得大家彼此距離很近。有些像木心那句詩的味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又過了兩三年,隊里給宿舍樓層按了插卡電話,終于可以給家里打電話了,陳穎在還沒改造好的射擊館里,也等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奧運會。
2004年雅典 滋味并不甜美
出發雅典之前,在25米運動手槍這個項目上,陳穎跟陶璐娜輪流坐莊世界第一的寶座,可仍是按捺不住的緊張。20出頭的日子里,有些太想證明自己,可越是想要,就越得不到,能奈命運何?
與獎牌擦肩而過的陳穎回到了北京,回到了射擊場。北京在2003年拿到了奧運會主辦權,大批場館設施開始修建和改造,射擊館也在改造的名單中。
于是,在射擊館呆了一年之后,陳穎隨著國家隊開始了四處流浪的日子,一年廣東,一年上海,兜兜轉轉在2008年年初,才回到了改造好了的射擊館。
再一回來,高樓拔地而起,宏偉壯觀,蒼松兩側佇立,挺拔威猛,進了大院,人顯得那么渺小。柿子樹沒了,四層樓的宿舍沒了,以前靶場前一條不急不緩的小河流也沒了,只剩下了停在腦海里的回憶。
改造好的射擊館,配得上高大上的定義。中心領導帶隊員把每個靶場都參觀了一遍,從前簡單質樸,如今成了世上最先進的場館。
以前的館里,除了中心的工作人員,隊員和教練之外,很少陌生的面孔,而那時起,好多陌生的人涌到館里,物業的,場館維護的,清掃靶場的,水電工等形形色色。
再到館里,奧運的腳步又近了,心氣兒又上來了,摁都摁不住。對很多隊員來說,北京奧運是在自己的祖國舉辦,對陳穎來說,北京奧運會是在土生土長的家鄉辦,感覺又不一樣。
2008年北京 觀眾大聲喊加油
平日里,陳穎習慣了走進場館訓練。可2008年的8月13日,她昂首挺胸再進場館,是為了參加自己第二次奧運會來的。
多了很多四處而來的觀眾,填滿了射擊館的觀眾席,觀眾的呼吸聲仿佛都帶著一股熱浪,讓人感覺磁場又不一樣了。“那時的看臺像電影院似的,最高層都坐的滿滿當當。”
射擊比賽有規定,觀眾不能大聲喧嘩,可是當陳穎走到自己的第53號靶位時,一股腦的緊張莫名的襲來。那時看臺上有個觀眾,特別大聲地喊了一句,“53號,給你加油!”悠長的聲音傳到戴著帽子的陳穎耳中,臉騰一下子就紅了,但她不敢抬頭。
幾經波折,陳穎終于加冕奧運冠軍。
2008年后,陳穎組建了家庭,有了寶貝女兒妞妞,身體狀況和家中瑣事讓她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系統的訓練,但每次她想放棄時,就跑到射擊館,一摸槍,有種感覺就回來了,“跟談戀愛一樣,一見到槍,就有怦然心動的感覺,一直到現在,一停下來我就去摸摸槍,那種感覺就回來了。”
2016年,陳穎作為中國代表團運動員中年齡最大的選手,踏上自己第四次奧運之旅,在巴西她將繼續她和槍之間的親密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