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底韓道]從“單一制”到“雙軌制”的培養模式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3153a468-2b4e-4345-b7de-901f4d032de3.jpg)
記者馬德興報道
北京時間8月14日凌晨,韓國U23國奧隊以0比1負洪都拉斯隊,未能進入2016里約奧運會四強。但從倫敦奧運的四強到這次里約奧運的八強,韓國隊的穩定成績已足以令中國球迷羨慕。本報上期介紹韓國青少年足球體系的開篇中,曾提及近鄰韓國在青少年足球方面的諸多做法更值得中國足球借鑒。這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中國在青少年球員培養方面渠道一直相對較為單一。雖然,韓國過去的青少年球員培養模式也是“單軌制”。但近年來,韓國足協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已成功轉化為“雙軌制”,并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那么,韓國在這方面是如何實施轉軌的?這無疑是當前中國在大力開展校園足球過程中需要認真學習和研究的。
職業梯隊從無到有
韓國職業聯賽自1983年創辦后就不存在“青少年梯隊”一說。俱樂部與當地學校掛鉤,作為三線隊、四線隊、五線隊,而且比賽都是賽會集中制。但是,在相當長時間里,所謂“梯隊”僅是名義上的,因為,職業俱樂部一直靠從大學生中選拔球員。這也是由于韓國學校足球悠久的歷史與傳統,并采取加分制度,即闖進全國性比賽四強的球員在進入初中、高中、大學時都有加分。
這是韓國職業聯賽發展過程中與日本職業足球發展最大的不同。日本職業聯賽始于1993年,雖然晚韓國10年,但從起步開始,日本職業聯盟將“必須擁有自己的梯隊”作為準入的五大基本標準之一,參加首屆職業聯賽的10支隊伍都有自己的梯隊。因而,日本職業聯賽全面啟動后,其青少年球員的培養體系從以往單一的學校體系逐漸呈“多元化”發展,職業俱樂部青少年球員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在原有學校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職業俱樂部青少年培養體系。
當然,韓國足壇在發展過程中也意識到問題所在:各學校為能進入四強,片面追求勝利,產生了“只為贏球而踢球”的嚴重弊端。為讓更多人投入到足球中,從2001年開始,韓國在學校系列中實施地區性聯賽。以前,韓國每年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各設立3到4個全國性比賽,每年能夠打10-20場比賽。但設立地區性聯賽后,最少的球隊一年也可以有20多場比賽。在這個過程中,如首爾、水原、全北等大俱樂部也開始注重自己的梯隊建設,不過并不完善,僅注重U18隊伍,再往下的年齡段隊伍依然是一片空白。
學校和俱樂部體系同存
2009年可以說是韓國足球歷史上的又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年起,韓國足協聯手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教育科學技術部”等政府部門一起,推出了全新的“Korean National Youth Football League(韓國國家青年足球聯賽)”。足協全面接管和負責學校系列的足球運動普及與發展,而韓國的高中、初中足球聯盟等也全部到韓國足協設立辦公地點,以便更好地進行協調。同時,韓國足協也借著亞足聯對亞冠聯賽參賽隊必須擁有完整的三級梯隊的要求,讓韓國各職業俱樂部開始全面注重青少年梯隊建設。
近年來,韓國青少年足球在校園足球繼續大力發展的基礎上,職業俱樂部的梯隊建設效果異常明顯。以U18梯隊為例,在2011年韓國高中錦標賽中,只有8支職業俱樂部的隊伍參賽,進入16強的只有三支隊伍。但至今年已經發展至23隊,而俱樂部的梯隊(浦項制鐵高中和仁川大建高中)更是包攬了去年全國高中聯賽冠軍。韓國高中足球聯盟副主席趙官燮坦言:“隨著這些年來韓國職業俱樂部對梯隊建設的重視,韓國的學校球隊與這些梯隊之間的差距已經形成。當然,如果組織在一起,學校隊伍還是能夠和俱樂部梯隊一打。需要看到的是,俱樂部梯隊本身是全免費的,他們所召集的球員本身就是最好的。”
也正因為韓國青少年足球近些年來已經形成了學校體系、俱樂部體系,至少是“兩條腿走路”,因而在韓國青少年國字號隊伍中,入選的球員已經由10年前單純的來自學校隊伍開始多樣化,來自俱樂部梯隊的人數越來越多。
當前,國內正在全面推廣校園足球,而中國足協也在加強俱樂部梯隊建設。應該說,這是中國青少年球員培養向多樣化、多渠道方向發展的一個舉措。事實上,中國足球自1994年職業聯賽全面興起之后,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在新的青少年球員培養體系尚未建立之前,片面地全盤否定過去賴以生存的業余體校制度,將這項工作全面推向市場、推給俱樂部。于是,業余體校制度全面崩塌,而職業俱樂部又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導致目前中國足球青黃不接。面對歷史教訓,當校園全面開展足球運動時,中國足球必須堅持“多條腿”走路。如果能夠像韓國那樣,在堅持梯隊建設的同時,堅決搞好校園足球,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韓國青訓中的分級制度
除了“雙軌制”外,韓國還有一個做法即“分級制度”,對于目前正在大力開展校園足球的中國相關管理部門來說更有現實意義。
在目前的韓國青少年足球以及學校足球的發展實踐過程中,韓國青少年隊伍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職業俱樂部梯隊,采取的是職業俱樂部與學校結合的方式。
二是精英學校足球隊,由有條件的學校單獨自行負責。
三是社會私人俱樂部的隊伍,借助民間力量,在社會從各個學校廣泛招生,但俱樂部與學校并無關系。
四是校園內的興趣班,直接由學校負責。
這四個層次其實在中國青少年足球開展過程中,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在于:我們不愿意面對這樣的現實,總是習慣性地否定原有的一切,然后全盤從零開始。
韓國俱樂部的梯隊,基本都采用與學校合作的方式,直接和足球重點學校、傳統學校合作,讓球員在學校里完成正常的文化課學習。而如浦項、全南、蔚山等,本來就是同一企業投資建立的學校。在中國,像上海申花的U15、U14、U13隊伍由俱樂部與江鎮中學合作;上海上港的U15、U14梯隊與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合作;而蘇寧俱樂部的梯隊則是與南京外國語學校合作,與韓國的職業俱樂部完全就是一個模式。問題在于:為什么這些學校就不能像其他非合作學校那樣,被相關管理部門排除在“足球特色學校”之列?
在《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全國中小學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現有5000多所基礎上,2020年達到2萬所,2025年達到5萬所,其中開展女子足球的學校占一定比例。”想要讓2萬所足球特色學校全部都培養出優秀的足球專業運動員,并最終進入到中國國家隊中,這顯然很不現實。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借鑒韓國,針對足球運動員成長的基本規律與基本要求,在“建2萬所足球特色學校”目標的基礎上,展開分級?在中國各地都存在著足球傳統學校,且不少學校歷史上也曾培養出各個不同時期的國家隊隊員,較之如今新近才開始搞起足球的學校,更應在現有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與突破,鼓勵這些學校努力向“精英”方向發展。這或許才是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應有的態度。
“分級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點,即除了場地等硬件條件要達標之外,另外一個就是“軟件”即師資要求。能夠成為精英性質的學校的足球隊,10%左右的學校是自己的老師,但全部都必須擁有韓國足協頒發的教練員資格證書證書;其他90%的隊伍均是合同制教練也就是外聘的專業教練,且也是全部都擁有韓國足協頒發或認可的教練員資格證書。這或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韓國的學校足球水平為什么這么高了。而當前,中國青少年足球包括學校足球,發展最大的瓶頸就在于師資,讓沒有從事過足球運動的老師經過培訓就上崗、能夠發現或培養出天才球員,無異于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