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紀中談體育改革(3):俱樂部發展關鍵在經營

競技運動要走職業化,市場化道路,就要有市場主體,這就是職業俱樂部。據我的觀察,世界上現有的職業運動員俱樂部主要有幾種形式。
一種是投資人投資或融資承辦形成,在歐洲盛行。按歐盟的勞動法,把職業運動員視為一種市場上的勞動力出售,有勞動選擇自由,按聘用合同辦事,這就使運動員轉會方面很頻繁。
一種是大企業辦俱樂部,在日本,韓國等國采取這種形式多,運動員成為企業雇員,退役后生計較有保障,但對外援并非如此,仍為合同聘用。在這種俱樂部中,運動員加盟多,轉會的少。
還有一種就是有中國特色的政府體制內的有企業投資的官辦民助型的職業俱樂部。這種形式實際上市場化程度表面,具有國企性質。
不同的俱樂部性質就決定了職業聯賽的舉辦機制。在歐洲,球類職業聯賽一般由參與的職業俱樂部聯盟這樣的組織承辦,協會在運動員海外轉會進出和裁判員的資格認定和管理上有話語權。當俱樂部與運動員發生糾紛,協會一般不直接介入,而是訴諸法律或仲裁。法律可以令協會停止俱樂部的會員資格,這樣各俱樂部在經濟上有較大的自由權。在日韓等國的職業運動俱樂部聯賽,采取的是協會管理下的職業聯賽委員會辦賽制,如日本的職業排球聯賽聯盟就有50年歷史了,參賽俱樂部自負盈虧。
至于在中國,我們的球類職業聯賽采取什么形式可以從弊的方面下手探討,弊除利興。我認為關鍵在于給俱樂部足夠的經營空間,使俱樂部經過努力可以持續發展,不宜殺雞取蛋。此外,職業俱樂部要逐漸在地方性的基礎上向全國性擴展,這樣生存空間才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