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濤觀點:穆雷是新任的球王 也是最后的巨頭

特約記者胡力濤評述
穆雷終于當上世界第一了,還是年終的——這意味著在又一項重要指標上,穆雷達到了“巨頭”的高標準嚴要求。但無法改變的事實是,他依舊是也許終將是“四巨頭”中成就最低的那個。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都已經實現了“全滿貫”,而且大滿貫數量也都來到了兩位數。相形之下,只有三個大滿貫在手的穆雷,也許依然有機會去實現“全滿貫”的目標,但大滿貫數量停留在個位數恐怕是更為理性的判斷,畢竟他明年也將要年滿三十了。
雖然號稱男子網壇的“沖刺王”,但跟其他“三巨頭”相比,穆雷在和時間的賽跑中是最慢的那個——他的第一個大滿貫、第一次成為成為世界第一,甚至第一次拿到大師賽冠軍的年份都來得最晚——不但是年份,連年紀也是如此。費納因為歲數大,進入職業網壇更早,在跟他倆的競爭中,穆雷的確會吃些虧(當然,現在終于等到扭虧為盈的時機了)。但德約科維奇可是跟穆雷同齡還小一周呢!德約第一次拿大滿貫比穆雷早了4年,首次登上球王寶座也比穆雷早了5年。應該說,在網球資質各有所長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是性格的不同或者說野心的大小造成了德穆二人職業生涯軌跡的分野。
2008年德約科維奇在參加上海大師杯時就明確對外表示“自己已經具備成為世界第一的所有條件”,但直到兩年半以后(2011年7月)他才真的成為了世界第一。而穆雷首次談及“世界第一”是在他2012年奪得第一個大滿貫美網之后,但那時他只是將“世界第一”作為自己“長期努力奮斗的目標”。真正將“世界第一”提上議事日程還是在今年溫網奪冠之后。但他的口氣還是相當謹慎:“我很希望能更進一步成為世界第一,不過諾瓦克的統治力是難以置信的,我需要繼續保持現在的狀態,希望本賽季結束時能縮短與他的差距。”相信當時絕大多數人的看法都跟穆雷差不多,他登頂世界第一更大的機會應該是在明年春天。
但事情就這么發生了。原因其實穆雷也談到了,那就是“諾瓦克的統治力是難以置信的”!難以置信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不知如何做到的、讓人非常不容易相信的。如果說,德約科維奇自2014年建立的統治在一開始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那么這兩年過去后,人們對于德約的統治力已經有了習慣性適應,尤其是今年上半賽季他連奪澳網、法網并實現“諾瓦克全滿貫”后,德約的統治力突然松動、下滑才讓人愈發覺得“難以置信”!
應該說,穆雷的登頂乃“時也運也命也,亦是其所能也”。既離不開他本人的堅持努力,也是外部競爭環境變化所致。ATP的電腦排名系統不會騙人,但積分確實也不能說明一切。穆雷在倫敦總決賽是把世界前五贏了個遍,但他兩破總決賽單場用時紀錄的事實也說明,他跟身后追趕者的差距并沒有那么大,“統治力”這個詞放在他身上也許還為時尚早。如果對照費納德的話,可能又為時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