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孫興民又有奧馬爾 亞洲91一代為何大牌頻出?

王曉瑞12-02 08:00 體壇+原創

記者王曉瑞述評

2015年的亞足聯頒獎典禮,阿聯酋球星哈利勒榮膺年度足球先生;而最佳海外球員的殊榮,則授予“韓國一哥”孫興民。今年,同屬于91、92一代的奧馬爾和武磊,則是入圍足球先生三甲;孫興民更是第三次,被列為單年最佳海外球員的候選者。亞洲足壇91一代的悄然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巧合抑或必須?

要說亞洲足球的91一代(含92年齡段),無論是相比之前的89、90年齡段,還是接下來的93、94一代,外戰成績都是有所遜色的。就拿U20世青賽作為考量,在89一代之中,阿聯酋和韓國都在2009年闖入8強;等到4年后由93年齡段出戰的土耳其世青賽,亞洲球隊的成績更是全線飄紅:伊拉克進入半決賽,韓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則是世界前8。相對而言,處于兩個奧運適齡段夾縫的91一代,世青賽成績有些欠佳。不僅無一支亞洲球隊闖入8強,兩支征戰1/8決賽的隊伍韓國和沙特,也都沒有在淘汰賽取得入球。

盡管亞洲91一代看上去實力有限,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最近兩三年,這批球員的成長是極為迅速的。無論是綽號“海灣梅西”的奧馬爾,抑或分別來自中日韓的武磊、原口元氣、孫興民等人,他們的崛起和進步,都是有目共睹的。值得反思的是,作為中日韓91、92年齡段的代表,上述三人在當年,都沒有經歷U20世青賽的洗禮。顯然,這批球員的迅速成長,直至如今扛起各自國家隊的大旗,是有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便是歐洲聯賽對于低齡亞洲球員接納能力的提升。這個現象,在2008年以后越發明顯。相比過去李榮杓、李同國、中村俊輔等人于成熟期留洋,歐洲俱樂部在最近10年,更為注重亞洲年輕球員的挖掘。最早的典型案例,便是香川真司和奇誠庸(均在21歲登陸歐羅巴)。而涉及到選拔人才的過程,歐洲相比亞洲的最大不同之處,便是沒有“奧運、非奧年齡段”的價值差觀念。縱使韓國、日本在倫敦奧運會分別奪得季軍、殿軍,歐洲人的選拔方向,還是更為注重能力和潛力,淡化球員履歷的附加值。

在這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韓國的孫興民和石鉉俊,他倆均未參加4年前的奧運會,卻是韓國人如今旅歐的佼佼者。同樣,像92年齡段的宇佐美貴史,雖是非奧年齡段且錯過了2011年世青賽,卻在19歲得到前往拜仁學球的機會。盡管第一次留洋德甲的經歷并不順暢,但在回到日本后,迅速成為J聯賽的頭牌。今年夏天,宇佐美貴史重返德甲、加盟奧格斯堡。雖然過程仍很辛苦,但不同于5年前的初登日耳曼,如今的他已是亞洲頂級水準,挑戰的則是另一項更高的平臺。

再有,亞洲足壇秩序的成熟,以及“第二梯隊”聯賽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令這批91一代嘗到好處。這其中,就要屬中國、阿聯酋聯賽的漸入佳境。或多或少來講,有一些是受到亞冠聯賽2009年改制以來的影響。而在最近4年,中、阿兩國俱樂部總共4次闖入最終的決賽,足以證明聯賽質量的大幅提升。在這種狀況之下,聯賽和俱樂部越發職業,給予球員的成長空間和機會,就會更為平等和成熟。因此,所謂“非奧年齡段夾縫一代”所受到的輕視程度,便是越來越小。而像武磊和奧馬爾的成長,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本國聯賽的“造星”效應。

除此之外,亞足聯于2011年作出的一項改革也很關鍵——推出U22亞青賽。第一屆便是于2014年1月在阿曼進行,由91年齡段主打。當初,這項賽事的推行目標,就是針對非奧年齡段選手的拔高。比如91、92年齡段球員,少有人能夠參加2012年奧運會預選賽(更多是以89年齡段為主),最終出征倫敦的韓國、日本、阿聯酋三隊,也是僅有9名球員屬于91后。但正是U22亞青賽的出現,給予這批球員一個鍛煉和提升的機會。巧合的是,就在2014年U22亞青賽結束后8個月,以1991年為年齡線的仁川亞運會正式開打。很多亞洲國家或地區的這批球員,同一年之中還有第二項大賽的體驗,這對于他們能力上的提升,則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進入到2016年下半段,這批25歲左右的球員,開始步入職業生涯的黃金期。多數人不僅嶄露頭角,更是成為各自國家隊的核心級人物:無論是東亞代表孫興民、池東沅、原口元氣、武藤嘉紀、武磊等人,抑或中東地區的奧馬爾、哈利勒,包括烏茲別克斯坦的克里梅茨和拉希多夫……曾幾何時,這是一批被亞洲足壇忽視的一代人,卻在如今撐起門面,而想必在兩年后的俄羅斯之夏,這一代91、92年齡段,正值27歲黃金時代,還會是亞洲足壇頗為倚重的Super Star!

91一代  /   武磊  /   張稀哲  /   孫興民  /   池東沅  /   石鉉俊  /   武藤嘉紀  /   原口元氣  /   奧馬爾  /   哈利勒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