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訓福音!業余體校升級 重點學校刮起足球風

馬德興01-09 20:00

記者馬德興梧州報道

重慶輔仁、上海江鎮、成都棠外、深圳實驗……看到這些球隊的名字時,恐怕很少會有人將這些球隊的名字與某個省市足協或俱樂部的隊伍聯系起來。但事實卻是:這些球隊都是各個地方體育局(足協)隊伍,抑或是國內某家職業俱樂部的梯隊。這其實就是此番正在梧州進行的全國U13錦標賽(2004年齡段)期間向外界傳遞出的最新信息,也可以說是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的一個新趨向——優質教育資源開始向中國足球傾斜了!對國內的青少年足球發展而言,這絕對是一個福音。

地方學校打開大門

在今年全國U13錦標賽開始之前,組委會方面曾接到陜西省足協的電話,希望將他們報名參加這次賽事的隊伍名稱更改為“西工大啟迪中學隊”。但因為報名已經截止,且秩序冊已經開印無法更改。組委會只能表示待該年齡段全國聯賽開始后,會按照要求啟用新隊名。這只是本次U13錦標賽前的一個小插曲。但背后卻深藏著一個潛在的重大趨勢。

記者曾多次來到梧州采訪全國的青少年足球比賽。往年,這些以學校命名的隊伍都是純業余的“學生軍”。譬如,2013年初在梧州進行的全國U17(暨97/98年齡段)錦標賽期間,江蘇鎮江一中隊曾以大比分輸給對手,當時國內曾有聳人聽聞地報道,稱“青少年比賽打假球”云云,甚至還驚動了國家體育總局高層過問此事。但實際卻是:鎮江一中隊其實是一支開展校園足球的隊伍,遇到國內競技系列的隊伍時,技戰術水平相差甚大,出現大比分很正常。

時至今日,當本屆全國U13錦標賽期間出現眾多以學校名稱命名的隊伍時,他們已不再是“純學生軍”,而是專業隊。但是,這些專業小球員與過去的小球員相比,最大的差異在于,文化學習已不再可有可無。這也是近年來國內青少年足球發生的最大變化。

就以本屆全國U13錦標賽為例,記者采訪了解到:這些學校本身都是當地優質學校,屬于那種“打破頭都想要上”的重點學校。如今,在“校園足球”的春風下,這些學校打開大門,與地方足協或體育局聯手辦隊、為踢球的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像“深圳實驗隊”其實是深圳市足協與深圳實驗學校合辦的隊伍,最主要是承擔省運會任務,而深圳實驗學校屬于深圳頂級的中學。與先前深圳翠園中學所不同的是,后者屬于“區辦市隊”,但深實則是“校辦市隊”,與江陰高級中學性質類似。江陰高級中學隊與江蘇省足協聯辦99/00年齡段隊伍,這支隊伍在2015年獲得全國U15聯賽冠軍、2016年獲得全國U17聯賽冠軍。

像“昆明北附隊”則是北大附中云南實驗學校與昆明市足協聯辦的球隊,為昆明市足協承擔未來參加青運會、省運會的比賽任務。與早些年就已經與成都市足協聯辦的“成都棠外中學隊”性質類似。

“重慶輔仁中學隊”并不是和重慶市足協聯辦的球隊,而是扮演著北京人和俱樂部梯隊的角色,由北京人和俱樂部與學校方面共建。“上海江鎮中學隊”則是上海綠地申花俱樂部與江鎮中學合辦,同樣扮演著綠地申花梯隊的角色。

實際上,不止是地方省市足協、職業俱樂部開始與地方優質學校聯辦青少年足球隊,即便是社會、民間性質的俱樂部,也與當地的優質學校緊密結合,俱樂部的小球員們白天在學校和普通學生一樣正常上文化課,放學后則接受專業的足球訓練。譬如,像已經廣為人知的珂締緣俱樂部就是與海門市的海南小學、中學合作;同樣較有名氣的上海幸運星俱樂部則是與康城學校合作;今年的“大連匯達向奕足球俱樂部”則是與大連第七十七中學合作。

換言之,如今各地方對小球員的文化基礎學習越來越重視。過去北京三高俱樂部的小球員們每次都要求梧州基地專門給他們準備一間教室,抽空安排文化課學習。如今,這種情況已不再是三高“專利”,不少球隊都會專門安排文化課學習。這應該是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好現象。

業余體校的升級版

地方優質學校敞口大門、與當地體育部門或足協聯手,為小球員們提供較好的文化學習條件,這其實可以理解為新形勢下“升級版業余體校”。學校負責提供最好的文化學習課資源,體育部門(足協)則努力給小球員們提供最好的專業訓練資源,以確保新形勢下小球員既可以踢好球、又能夠不耽誤文化課學習,讓孩子、家長放心,徹底改變過去舊有業余體校那種“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現象。

在去年底于天津召開的一次中國足球論壇期間,足壇元老年維泗曾明確提出“應該恢復業余體校制度”,引起了廣泛反響。實際上,單純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而言,“業余體校制度”并不能說是錯誤的,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也確實為中國足球培養出了大批人才。但“業余體校制度”最大的弊病在于:屬于體育系統而非教育系統,這也就注定了校內文化課程無法享受到教育系統內的優質資源。但是,業余體校在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和輸送方面,確實有完整成熟的體系。

也正因為此,在新形勢下,很早就有人提出過:要培養新型足球專業人才,需要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共同攜手,即體育部門拿出最好的體育資源來保證小球員得到最好的訓練、比賽;而教育部門則需要拿出最好的教育資源、確保小球員的文化學習。唯如此,雙方才能“共贏”、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批真正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高水平足球運動員。

從最近一兩年來的情況來看,很多地方已經在付諸實施了。像江陰高級中學隊由學校辦省隊,不僅拿到了全國青少年聯賽冠軍,小球員們的文化學習也有保障。此番在梧州進行的全國U13錦標賽期間,學校與體育口聯合辦隊的情況越來越多,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甚至可以說將成為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相比目前國內眾多毫無足球基礎的學校大力開展校園足球,學校與體育部門(俱樂部)聯辦,顯然可以提高效率。

教育部門需打破壁壘

過去,家長不愿意孩子選擇踢球,很重要的原因是擔心踢球影響文化課學習。舊有業余體校中,文化學習僅是象征性的。實際上,如今國內的不少足球學校,也面臨著“師資力量不足”的現實與尷尬。無論是魯能足校、恒大足校還是富力足校,在這次全國U13錦標賽中殺入四強,足以說明在足球專業方面有其優勢。可是,就文化課老師方面,各所學校同時面臨著找不來好老師的困境。

就以魯能U13隊的最佳射手何小珂為例,他在本次錦標賽前六輪比賽中進球已超過10個,目前在射手榜上領跑。而外號“何三百”的他原本是北京市清華附小點招、準備保送上清華附中的,在小學四年級下半學期來到了魯能足校。選擇魯能足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個人技戰術能力已經相當突出,原來所在小學已經無法滿足其進一步提高水平的需求。不僅球踢得好,文化課也相當出色。來到魯能足校之后,他參加濰坊市組織的統一考試,語數英三門功課都是100分。

按小珂母親的說法,由于他選擇到了魯能足校,所以保送清華附中的機會就沒了,結果在微機派位中被派到了中關村中學。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續在中關村中學保留學籍,而且也愿意回學校參加期中、期末考試,甚至如果學校要參加北京市校園足球比賽,可以返回學校代表校隊參加比賽。但學校并不愿意。就像當初清華附小一樣,提出小珂可以繼續在清華附小上學、接受訓練,強調學校已經成立了自己的足球隊,如果魯能需要打比賽,可以去代表魯能打比賽。

可問題在于:清華附小在尚未證明其足球專業訓練、比賽水平可以超過專業隊之前,希望能在足球專業繼續發展的孩子,如何敢繼續留在學校?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小珂的父母將小珂送到了魯能足校。但是,進入魯能足校之后,小珂的文化學習又何以能夠確保不受影響?尤其是進入初中階段之后。就目前而言,小珂的文化學習還是相當不錯的,而魯能足校也努力希望小珂能夠成為一個新型球員,即球踢得好、文化課學習同樣出色,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小球員進入魯能足校。

作為教育部門,能否打開大門,在有關政策方面向體育部門敞口?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在實際合作過程中,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門強行作出規定:參加競技系列的學生不得參加校園足球比賽。這其中最大的疑問就是:小球員是不是學生?既然是學生,為什么要將這些小球員排斥在校園足球門外?因而,在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過程中,很多情況恐怕還是需要順勢而為。但不管如何,至少在這次全國U13錦標賽中,已經出現了令人可喜的現象。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