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新政緊急出臺:外援共3人次 U23政策恢復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3153a468-2b4e-4345-b7de-901f4d032de3.jpg)
記者馬德興報道
即將在武漢召開的足代會原本將會是一次平淡的會議,但因為中國足協將從今年的職業聯賽實施“新政”,注定又將成為一大焦點。盡管正式通知尚未下發,但在今年3月初開始的中超聯賽中,每隊每場比賽將只能出場3名外援;與此同時,各隊在首發陣容中必須強制性地派遣至少一名23歲以下球員首發登場。“亂世祭重典”,可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足協并非心血來潮
據了解,即將在武漢召開的足代會期間,中超、中甲俱樂部也將派出代表參加,屆時,中超理事會將會下發正式通知,在外援政策上將會進行重大調整,而且將從2017賽季馬上實施。具體主要是兩點:
一是在外援人數注冊數字不變、大名單規則不變、18人規則不變的前提下,每場比賽累計上場外援3人(不區分國籍)。也就是說,中超各俱樂部外援的報名、注冊依然可以是5人,每場比賽的18人報名名單中也可以報5名外援,但是,每場比賽累計上場外援最多3人。
二是每隊每場比賽的18人報名名單中,至少有2名U23球員報名(2017年為1994年1月1日后出生的球員),首發11人中至少要有1名U23球員。
這樣的規定既令人感到突然,但又很正常。某種程度上,這是中超各俱樂部拼命“燒錢”、不惜血本引援尤其拼命引進外援后的必然結果。迫于各方面的壓力,中超理事會不得不采取這樣的做法,并強制性開始實施。
眾所周知,早在去年12月23日,中國足協下發了《關于修改中超聯賽規程有關外籍球員報名條款的征求意見函》,其中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將原來每場比賽的11名首發及7名替補球員中的外籍球員人數由“4+1”調整為“3+1”,注冊外籍球員人數、人次限制不變。通知一經下發,立即引來各界的爭議,但是,中國足協發出這樣的通知,其實有深刻的背景。即更高部門對中超俱樂部在冬季轉會期不惜血本引援、尤其是個別國企背景的俱樂部花如此多外匯引進一名外援的做法甚為憤怒。而且,中資對海外俱樂部的收購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其中部分中資收購的海外俱樂部不斷爆出負面新聞。以致于12月上旬,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等四部委首次就“中資非理性投資國外體育俱樂部”問題第一次公開發表意見,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對此前近兩年時間里中資瘋狂收購海外俱樂部的現象給出了明確的態度。
至去年底,國家體育總局新聞發言人在體育局長會議期間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近期陸續出現的中超高薪引進外援等話題持續受到廣大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體育總局對此高度重視。”這也同樣釋放出強烈的信號。正常情況下,中國足協已經“脫鉤”,中國足球的事務不應該再由國家體育總局這個層面來表態,但作為一級政府部門,國家體育總局需要跟上級領導保持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足協作為中國足球這個行業的最高管理部門,采取必要的措施與手段進行“宏觀調控”,也是必然的。
考慮并兼顧俱樂部利益
實際上,按照中國足協的本意,在2017年中超聯賽中并不想馬上實施“新政”,而是想再緩一年,至2018賽季時實施,也給各俱樂部一個緩沖。
但是,來自高層的壓力實在太大,有關方面責令中國足協整改的指令非常嚴厲。新年之后,國家體育總局新聞發言人也再一次對職業聯賽這的“虛火”現象發表措辭嚴厲的講話。這樣的講話并非心血來潮。實際上,本報在1月6日的報道中在解讀高層一系列講話之后,就已經指出“這其實是對外釋放降火信號”。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足協只能在原本計劃從2018年開始實施“3+1”外援政策,直接調整為2017賽季只能上3人,而且“U23政策”也一并推出。
中國足協之所以沒有直接下令在注冊以及報名方面只允許注冊3名外援,也是考慮到了中超部分俱樂部的實際情況,畢竟有些沒有理解這些“信號”的俱樂部依然還在不斷“砸錢”,而且也已經與外援簽訂了合同。同時,也考慮到還有四家俱樂部今年將參加亞冠聯賽,亞冠聯賽中實施“3+1”政策,允許各隊已經注冊的外援繼續留隊,尤其是在亞外政策方面,足協沒有“一刀切”。
而且,即便是亞足聯在今年稍后時間,哪怕是決定亞冠聯賽增加外援名額的話,中超聯賽也依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自己的規定。更何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亞足聯希望亞冠聯賽中外援增加人數的方案未必能夠通過,因為至少西亞區的代表包括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主要職業聯賽國家的代表均明確表示反對;東亞區方面雖然同樣沒有定論,但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代表對于增加外援并不積極。
在這種情況下,中超理事會和中國足協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直接實施“新政”,從本意來說,是為了中國足球的長遠利益、本國足球利益而考慮,絕非外界所說的那樣,是“干擾市場”、破壞職業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