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盛世大家談:三分球投習慣了,四分球還遠嗎?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user_default.jpg)
湖人vs雷霆,湖人投了35個三分;
熱火vs老鷹,熱火投了37個三分;
凱爾特人vs猛龍,凱爾特人投了38個三分;
騎士vs尼克斯,騎士投了38個三分;
黃蜂vs國王,黃蜂投了38個三分;
掘金vs籃網,兩隊分別投了31個和30個三分;而前一天打國王,掘金單場投了35個三分;
活塞vs黃蜂,兩隊分別投了37個和30個三分;
騎士vs公牛,兩隊分別投了37個和30個三分;
火箭在對鵜鶘一戰就狂轟51個三分,兩天后對森林狼更是單場扔了58個!
……
雖然一個星期前的全明星三分大賽并沒有刷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數據,但比起幾乎爛到谷底的扣籃大賽,我們仍然有底氣喊出這樣的口號:投三分比扣籃好看!而全明星假期結束后,各隊扔起三分更是變本加厲。本賽季迄今,NBA球隊場均三分球出手數已經達到恐怖的27次——三年前這個成績可以競爭聯盟第一了——輕松將原紀錄甩在身后。
對于這個一場比賽不投30記三分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從一號位都五號位都敢在三分線外出手的時代,圈里人到底是怎樣的看法?老家伙們看得慣嗎?
20世紀60年代 三分球初創
第一個發明三分球的職業籃球聯盟是一個名為“美國籃球聯盟”(ABL)的短命聯盟,時間是1961年,不過ABL第二年就解散了。1967-68賽季,ABA聯盟引入三分球,并漸漸成為規定規則。1976年ABA并入NBA,但三分球并沒有一起引入。
特里·普魯托(《克利夫蘭誠信商報》資深籃球專欄作家):幾百幾千萬資金流入NBA市場,但最好的一些想法其實是源自ABA聯盟。
拉里·伯德(NBA名人堂巨星,步行者總裁):我對ABA用的那個三色球記憶深刻,我一直認為那個創意相當棒。
普魯托:起初這純粹是個噱頭。ABA負責人喬治·麥肯(NBA傳奇巨星)的視力不怎么好,總是戴著厚厚的眼鏡片。他覺得在電視上看NBA比賽時很難看到球,他認為一個紅白藍相間的球會比較容易被電視觀眾看到。
普魯托:很諷刺的是,就是這么一個擅長勾手的6英尺10英寸大中鋒想引進三分球。這個想法是讓小個子球員也能投入比賽,這樣比賽才能更吸引球迷。三分球規則純粹是為迎合市場需求,但它卻是變成了一種得分武器。
1979-80賽季 三分球進入NBA
在那個賽季,NBA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魔術師”約翰遜和“大鳥”伯德進入聯盟,開啟了黑白雙雄的新時代,“魔鳥爭霸”被認為拯救了NBA命運,讓這項運動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和喜愛。但要知道,即便是湖人和凱爾特人進攻火力最猛的巔峰時期,比賽風格也和如今的NBA球隊大相徑庭。雖然球員愈發強調個人能力,巨星們開始統治聯盟,身體對抗更加頻繁激烈,但引發NBA比賽大變革的還有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三分球的引進。弧頂距籃筐23英尺9英寸以外,底角距籃筐22英尺以外,一片新天地就此打開。
1979-80賽季之前,聯盟的攻防節奏已經非常快了,有一半球隊每場比賽回合數在106個以上;得分也高得可怕,平均得分高達110.3分。不過,三分球元年并沒有引發飆分狂潮:22支球隊總共只出手了5003個三分球,平均每支球隊場均出手2.8次,圣地亞哥快艇以場均6.6次領跑聯盟;但聯盟的平均命中率下降了,平均分也整整低了1分。
普魯托:我們本以為NBA討厭從ABA傳過來的每樣東西,但最終結果是,他們接受了除三色球之外的全部“ABA制造”。
唐·尼爾森(名人堂教練,小球和跑轟戰術的倡導者):道格·莫是真正讓我佩服的那個人。他曾經在ABA聯盟執教過,對三分球很熟悉。1979年夏天我們一起開會時,他給了我們以下建議:三分球是個偉大的戰術,我們應該給它一個機會。
伯德:我們從來沒有練過三分球,有人曾經問我,在1980年代,“你的教練為你量身定做過三分球戰術嗎?”我們壓根就沒想過這回事……(當伯德的凱爾特人隊友克里斯·福特命中NBA史上第一個三分球時)第一感覺就是,“喔!”他曾經在訓練時投進過一些三分球,但當他真正命中時,我們還是忍不住發出驚嘆。然后我們才發覺,這居然是NBA第一個三分球。
尼爾森:三分球讓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只是很短時間而已。
普魯托:騎士比賽結束后,沃德·B.弗雷會我和玩三分球H.O.R.S.E。只有真正占到那里,你才會感覺到三分線距籃筐有多遠。他大概只有6英尺1英寸高,從籃下足足走了30步才到那里。他們卻讓投三分看起來簡單許多。
尼爾森:三分球做到了道格·莫預言中的一切,他真的改變了我們的比賽。
1988-89賽季 皮蒂諾法則
不過,NBA球員愛上三分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1984-85賽季,三分球進入聯盟的第6個賽季,三分球出手總數也不過是5917次,平均每支球隊比1979-80賽季多投了40個而已。除了對新戰術保持謹慎和觀望態度,命中率始終上不去也是主要原因:那段時間里,聯盟三分球平均命中率在23.8%到28.2%之間徘徊——超過七成的球都投丟了。
1987年,NBA傳統豪門球隊之一紐約尼克斯聘請了里克·皮蒂諾做主教練。此前在NCAA普羅維登斯學院執教時,年輕的皮蒂諾是個激進派,他在NCAA引進三分球規則后立刻大力推行。而在1988-89賽季,皮蒂諾執教尼克斯的第二個賽季,這支球隊場均投出14個三分球,成為NBA歷史上首支單賽季場均三分球出手達到兩位數的球隊。
比利·多諾瓦(雷霆主帥,當年是普羅維登斯隊后衛):三分球進入NCAA是在我大四賽季的時候(1986-87賽季)。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那些名帥曾經說,三分球戰術是籃球比賽最糟糕的一環,它會殺死比賽,它是非常差勁的投籃選擇,他們執教的球隊絕對不會投三分。皮蒂諾教練卻反其道而行之,因為他在NBA經歷過(1983年到1985年,皮蒂諾是尼克斯隊助理教練),他說:“不,我們要試著一場比賽出手35個三分球?!?/p>
杰夫·范甘迪(ESPN電視臺NBA評論員,多年NBA主帥):我認為皮蒂諾愛上三分球是他在尼克斯給胡比·布朗做助理教練時發生的。他們當時已經開始投三分了,雖然還沒有被廣泛使用。
多諾萬:在比賽還不怎么有意思的時候,皮蒂諾教練已經看得很遠了。
里克·卡萊爾(小牛主帥,1987-88賽季效力尼克斯):皮蒂諾執教尼克斯的第二個賽季,他們的三分球場均出手數飆升到14次,每個人都在環顧四周:“這是怎么回事?”
斯圖·杰克遜(前NBA執行副總裁,1985-87賽季在普羅維登斯做助教和首席招募專員):演練三分球戰術并不容易,我們為此做了專門的人員安排。
1994-95賽季 縮水的三分線
1989年,皮蒂諾教練離開尼克斯重回NCAA執教肯塔基大學,接下來的五個賽季,三分球在NBA雖然沒有出現大躍進式的發展,但每時每刻都在進步。1992-93賽季,有11支球隊場均出手三分球在10次以上,是此前紀錄的差不多三倍。1994-95賽季,NBA開始了一個為期三年的變革:將三分線和籃筐的距離統一改成了22英尺,結果導致三分球的第一次爆發期:1993-94賽季聯盟平均每支球隊出手數不過9.9次,1994-95賽季暴漲到15.3次!
弗雷德·霍伊博格(公牛主帥,球員時代在NBA效力10年):那些從來不投三分球的家伙們正在被淘汰。
伯德:簡直不敢相信。我甚至看到阿朗佐·莫寧急停跳投三分球,而我的感覺是:“這可不太好。”
斯托克頓(NBA名人堂巨星);當三分線回歸到原始距離后,感覺大家投起長距離三分球和短距離三分球沒什么區別。
霍伊博格:這種改變確實影響到了場上的空間。所有人一擁而上……可能它沒有起到聯盟預期中能起到的作用。
蒂姆·萊格勒(ESPN電視臺NBA評論員,1996年NBA三分大賽冠軍):你可以跑到遠離籃筐的地方再完成投籃。在那個位置出手并且命中,你會覺得很有滿足感。
伯德: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很為那些小個子球員擔心,因為籃球比賽的一切似乎都在不斷變大……現在,我喜歡我們的比賽的樣子。
21世紀 丹特尼和數據分析學
NBA進入21世紀后,聯盟希望能夠改變一下比賽方式:那種永無休止地靠身體對抗進行壓迫式防守的比賽風格很流行,但聯盟希望能看到更加流暢的比賽。于是,包括“禁止手測”在內的一干規則相繼推出。2004年,太陽引進了全明星控衛納什,同時聘請了曾在歐洲聯賽淘金,對跑轟、小球這些快節奏多出手的戰術非常熟悉的主教練邁克·丹特尼。
杰克遜:回到2000年,我記得在亞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我和特別委員會其他成員坐在一起商討,不僅僅是改變規則較少比賽中的身體對抗,我們覺得更重要的事情,是規則的改變讓大家更加重視籃球技巧。在上世紀90年代,有個流行一時的說法是,你在力量房里能夠臥推起多大的重量,就可以獲得多大的成功。而我們要試著將那些除了蠻力全無技術的球員趕出NBA。
范甘迪:丹特尼改變了NBA的進攻。瘋狂不是最重要的,加快比賽節奏的理念才重要。不是狂野的打法,而是雷霆一擊,有條有理,90%的回合都從擋拆打起,24秒時限里盡早結束進攻?,F在你可以看到每支NBA球隊的大部分戰術都是像他們那么打的。
邁克·丹特尼(火箭主帥,此前先后在掘金、太陽、尼克斯和湖人執教):我第一次從歐洲回到NBA執教掘金時,我還是沿襲著傳統的戰術體系,而將自己的歐洲籃球理念放到了一邊。
埃爾文·金特里(鵜鶘主帥,曾給丹特尼做助教):他聘請我的時候,我對他說:“邁克,你不能這樣執教球隊,在這個聯盟你這么做是贏不了球的?!彼幕卮饎t是:“如果你在歐洲聯賽用這種方式能夠獲勝,你在這里用這種方式照樣可以。你只要擁有最優秀的球員就好了?!?/p>
丹特尼:我在NBA第二次拿起教鞭的時候,很幸運背后有菲尼克斯整個團隊支持我。我沒有打算就此作罷,或許曾有人想讓我停下來。謝天謝地,數據分析師們挺身而出給出了意見:“這么做是對的。”
湯姆·錫伯杜(森林狼主帥):當你真正研究那些數據時,它確實有用。
多諾萬:三分線是籃球比賽里最偉大的均衡器。就像是橄欖球比賽里,如果你打出一次穿越達陣,能夠得到8分而不是6分。它徹底改變了比賽,數據分析師們也真實證明了這一點。
丹尼斯·斯科特(NBA TV評論員,球員時代曾創造了單賽季投進267個三分球的紀錄):最好的三分球能夠擊垮球隊的外線防守。一個進攻籃板加一記三分球,球隊的防線基本就垮了。
伯德:我喜歡在最后一節投三分,那是可以粉碎對方士氣的投籃。
丹特尼:球員們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隨著自信心的提升,命中率也隨之提升,投三分就變得合情合理。我有正確的球員,正確的時機和正確的管理,一切都水到渠成。
金特里:我只記得喬·約翰遜當時吐槽:“哥們,太沒勁了,我只需要站在底角等球就行了……”然后那個賽季他場均能得到17分。接下來的那個賽季開始,他拿到了一份價值7300萬的大合同。我的回答是:“喬,站在那兒可不全是壞事?!蔽艺J為丹特尼讓那些球員改變主意,去相信這個體系,這樣我們才能夠贏得勝利。
史蒂夫·科爾(勇士主帥,前太陽總經理):現在的丹特尼正在把三分期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我無法想象一支球隊在一場比賽可以投60個三分球。我認為邁克又在確立聯盟的未來發展趨勢。
大衛·菲茲戴爾(灰熊主帥):當丹特尼認為他沒有讓比賽變得更快更具爆發力,他就會添加些刺激的東西進去。
2017— 與時俱進
時至今日,仍然有查爾斯·巴克利這樣的元老無法接受三分如雨的戰術,他們覺得這種打法太娘,高得分而無鐵血防守的籃球一點兒都沒意思。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三分球也需要大量刻苦訓練,也需要精心布置戰術,才能保持穩定的命中率。也正是這種高得分的比賽,讓NBA的人氣更高。
2009-10賽季,只有8支球隊場均回合數超過94,但在本賽季,達到這個標準的球隊數是七年前的3倍。本賽季,火箭隊場均出手近40個三分球,比他們在2014-15賽季創下的NBA紀錄多了8次。連續第12個賽季,每支NBA球隊場均至少投20個三分球,每支球隊的平均出手數比10年前多了10次。上賽季,還有6支球隊三分球總出手數不到1600,但本賽季迄今排名聯盟倒數第一的公牛,場均三分球出手數為20.5次,按照這個數據推算,賽季結束時他們的總出手數也將超過1600次。而火箭、騎士、凱爾特人、籃網和勇士五支球隊,本賽季三分總出手數都很可能超過2500次。
不難預測,聯盟本賽季投出和命中的三分球數,又要創造歷史新高。這和莫雷多年來堅持的“魔球理論”非常吻合:盡量避免中投,多投三分,找機會上籃和造罰球,這樣進攻效率才是最好的。當然,籃球不是數字游戲,真正的強隊進攻手段也非常豐富,除了穩定投進三分球,也會將中投的比例維持到合理水平。
普魯托:我覺得在ABL和ABA的任何一個人,都會想象到三分球會演化成現在的樣子,球員現在投三分簡直上了癮。
伯德:如今聯盟得分越來越高,而且提升速度非常快。不過是短短兩三年時間,每支球隊一場比賽至少要投30個到40個三分球,有時候甚至要投50個。
丹特尼:為了達到最佳效果,我們需要一場比賽出手40到50個三分球。
安東尼·莫羅(公牛后衛,職業生涯三分命中率達到42.5%):你看灰熊那樣的球隊,以前他們并不擅長遠投,你甚至不用防他們的三分球。可現在你看像馬克·加索爾這樣的大個子都能夠在任何地方出手投三分,扎克·蘭多夫也能在底角出手遠投。
尼爾森:我曾經認為它對比賽有益,因為這樣一來突破的空間更大了。但當時我并沒有想到它能有今時今日的影響力。我沒有看到一支慢節奏、主打內線的球隊還有贏得總冠軍的希望。你可以內外兼顧,但如果沒有出色的三分球能力,你很可能沒辦法贏球。
菲茲戴爾:如今防守三分球的難度之大,簡直超乎想象。
范甘迪:曾經何時,你可以憑借出色的進攻,偉大的防守來贏得總冠軍?,F在,如果你只是進攻尚可,根本就沒機會奪冠。
杰克遜:我們正將注意力集中在投出或者命中太多三分球上。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連排名墊底的公牛都要場均投20個三分球的時代。
范甘迪:他們會把籃球場地擴大,將底角三分線外移,從而讓三分線任何一點距離籃筐同樣遠嗎?還是會縮短三分線保持更好的平衡?他們會改變禁區規則嗎?我不認為有什么力量可以減少三分出手數,但我希望能夠從更多角度來論證,兩分球仍然是可以依靠的進攻方式。
伯德:幾年前他們曾經討論過擴大球場的議題——因為球場空間顯得太小了?,F在他們不再考慮這個了?;@球比賽已經升級了,三分球變得更有意義。
普魯托:他們還曾經討論過四分球規則。我不認為NBA會引進它——但如果他們這么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