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援地域趨勢:非洲幫異軍突起 亞洲外援處境尷尬
隨著楊旭租借遼寧宏運、索里亞諾簽約北京中赫國安,莫萊埃斯火速馳援天津權健,三將共赴蘇寧,2017年中國足壇冬季轉會窗正式落下帷幕。96人次引援,總計花費3.19億英鎊,繼去年以2.92億英鎊封王后,中超再次成為世界足壇冬季轉會窗的第一土豪。而在外援地區的選擇上,盡管足協新政對亞外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不過亞洲外援的數量并沒有明顯下滑。非洲外援則成為了許多球隊的選擇,達到了17人。
巴西外援依然強勢
以5100萬鎊加盟上海上港,奧斯卡當之無愧地成為今年中超乃至全球冬窗的“標王”,目前,中超擁有巴西球員的數量已經達到23人,雖然相較前年的29人、去年的27人稍有下降,但巴西依然是中超聯賽最大的外援供給國。自2009年中國足協實行4+1外援政策以來,中超的巴西球員數量一直無國可望其項背。去年4月,長期駐扎于中國的《衛報》記者湯姆·菲利普斯發表了一篇主題為“中國足球與巴西外援”的文章,前科林蒂安副主席路易斯·保羅·羅森伯格告訴他,“巴西人就像在中國發現了一座金礦,對于很多球員而言,在國內踢球只能讓家庭條件從底層上升到五層,但來到中國后,他們甚至能看到40層的風景”。根據巴西足協公布的數據,僅僅是2014和2015年,就有多達31名巴西球員前往中國踢球。
剛剛過去的轉會期,除去奧斯卡,他的同胞帕托、埃爾納內斯和馬里尼奧也一同成為中國聯賽的新援。在目前中超巴西外援的位置分布中,前鋒為14人,中場8人,后衛1人,中前場球員占據壓倒性的優勢。
亞洲外援地位尷尬
今年年初,足協下發了中超新政,上場外援由4人變成3人,這無疑是對亞洲外援一個重大打擊,不過在數量上,亞洲外援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今年依然會有20名亞洲外援活躍在中超賽場上,比去年減少4人。在巴西外援之后,韓國球員依然以11人占據中超外援榜第二位,無論是數量也抑或排名,都與前幾個賽季別無二致:2016賽季,第2名,11人;2015賽季,第2名,10人;2014賽季,第2名,11人。但需要注意的是,韓國外援在各自球隊的位置已經由于外援新政發生很大改變,人數不變也只是因為政策突然頒布,俱樂部難有回旋余地。從目前情況看,除了延邊富德的尹比加蘭(可能夏天回國服兵役)和金承大,以洪正好、金亨鎰、金周榮為首的后衛群,大多很難獲得本隊的絕對主力位置。而在位置分布方面,韓國后衛多達7人,其余4人均為中場球員。
同作為如同雞肋的亞洲外援,烏茲別克斯坦相較去年保持3人不變——北京國安的謝爾蓋耶夫離開,上海上港則拿下艾哈邁多夫。至于澳大利亞外援方面,現在的中超球隊則顯得更加謹慎:2009賽季,第2名,6人;2010賽季,第5名,5人;2011賽季,第2名,9人;2012賽季,第2名,7人;2013賽季,第2名,11人;2014賽季,第3名,6人;2015賽季,第4名,4人;2016賽季,第3名,9人;2017賽季,第4名,4人。不過,盡管數量上影響不大,但是在中超新政的大背景下,這些亞洲外援,能成為主力球員的,恐怕鳳毛麟角。
非洲幫異軍突起
非洲外援一直是中超球隊中比較實用的一批。而在今年,非洲外援的數量達到了17人,相比去年有了明顯提升。尼日利亞則成為了非洲幫的代表,他們成為了2017賽季中超外援的第三大勢力,僅次于巴西與韓國。米克爾、伊哈洛和伊德耶加盟,促使“非洲雄鷹”的人數達到5人。4名前鋒、1名后腰,尼日利亞人在中國的使命非常明確。同時,巴索戈、奧倫加、加扎爾等實用派非洲外援也成為了中超中下游球隊的常規選擇。
本賽季的中超外援來自全世界28個國家或地區,比上賽季收官時的數量少2個,其中,哥倫比亞有4人、中國香港3人、塞內加爾2人,阿根廷2人、喀麥隆2人、克羅地亞2人、匈牙利2人、塞爾維亞2人。埃及、比利時、科特迪瓦、丹麥、岡比亞、以色列、意大利、肯尼亞、荷蘭、菲律賓、葡萄牙、贊比亞、敘利亞、中華臺北、捷克、土耳其、西班牙和剛果民主共和國,也分別為中超聯賽輸送了一名外援。具體到目前中超84名外援的位置分布,前鋒為37人,中場25人,后衛22人。這仍然是一個屬于進攻型外援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