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外匯去哪兒了?中超外援薪水存巨大稅務漏洞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5743ccef-f555-44c8-8fd7-cc87f6479cb6.jpg)
體壇+記者王勤伯意大利報道
中國政府金融和外匯管理機構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足球俱樂部的行為。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上,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出席并發表題為“跨境資本流動:挑戰與應對”的演講。
他說到:“去年一年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了很多足球俱樂部。如果說,收購有利于提升中國的足球水平,我覺得是好事。但是,情況是這樣的嗎?有很多企業,在中國的負債率已經很高了,再借一大筆錢去海外收購。有一些則在直接投資的包裝下轉移資產。”
有關中國企業收購海外足球俱樂部的問題以及轉移資產的嫌疑,筆者此前已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話 國際米蘭該怎么接?”一文中分析,這里不再重復。
比較有意思的一條消息來自潘功勝局長講話后國內媒體的反響。大號“俠客島”在相關文章中還舉出了這樣的例子:“一位資深足球從業者告訴島叔,一些國內的俱樂部為了避開國內的外匯管制,在給這些球員支付薪水時,經常會先把錢打到球員所在國從商的中國企業戶頭,再由這些企業轉移支付給球員。而像有的省份,以前一年往外流的外匯沒多少,但是在成立中超足球俱樂部、并且大手筆收購國外球員之后,單個俱樂部就能用掉該省接近八成的外匯額度。”
外援薪水的支付方式是筆者一直懷疑的地方。中超外援天價薪水,按照中國國內目前的稅制,同樣需要繳納近45%的所得稅。那么,是否有企業采取陰陽合同、海外分公司支付等多種形式來躲避中國國內稅務系統呢?
實際上,在阿內爾卡、德羅巴和上海申花的合同糾紛中,就已經可以發現逃稅的痕跡。德羅巴的薪水一大部分是通過“廣告代言”獲得的,而廣告代言又是和中國大陸之外的公司簽訂的。更早還可以追溯到孫吉的官司,球員在上海踢球,卻和一家香港公司簽訂“訓練比賽合同”。
最要害的是,資本外流的巨大壓力絕非今年的新鮮事,中國足協在天價薪水面前作為管理部門并未作出一些必要的應對措施,例如對繞道支付、陰陽合同進行嚴厲懲罰的具體規定。
中國足協去年出臺的禁止陰陽合同舉措(請參看:“陰陽合同”害苦球員 足協出臺新規將如何限制),根本沒有說明勞資雙方誰應該為陰陽合同負責,這個新規定僅僅是幫助足協脫離責任,一旦勞資雙方出現矛盾,足協可以說:“不關我的事。”
在一個現代國家,足球已成為體育產業的重中之重,如果沒有健全嚴謹的稅務意識,為俱樂部逃稅留出空間,絕對是管理者無能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