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商業價值如何開發?應有適度的“自我經營”

田心03-29 15:43 體壇+原創

體壇+特約記者田心報道

時下什么最火?娛樂圈。大咖明星出演電視劇都已經按單集來收費,常常一部戲下來,收入千萬不足為奇。

曾有一位奧運冠軍對此就曾忿忿不平,“奧運冠軍里,同樣有長得帥的,有唱歌唱得好的。可歌星,演員能當奧運冠軍么?”話語背后,是奧運冠軍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難被社會真正發掘和開發的現實。

奧運冠軍心里不滿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他們背后付出的艱辛常人無法想象。漫長青春里日復一日的汗水,強忍傷痛折磨的堅持,在高手環繞的奧運賽場上層層突圍。金牌背后,是一種精神的體現,是個人超強競技能力的例證。

再看看時下,能享受跟娛樂明星“同樣待遇”的奧運明星鳳毛麟角。張繼科算其中之一,完全社會化和娛樂化的操作,讓這位大滿貫冠軍得主在娛樂圈里自由游弋。800萬呼風喚雨的粉絲也證明了他有著別的奧運冠軍無法比擬的影響力。有如此不可估量的影響力之后,張繼科的工作室去年就應用而生,專門為他打理這些不太擅長的事務,能讓他不耽誤日常訓練。如此以往,良性循環。

除了張繼科之外,其他奧運冠軍呢?比如里約奪冠的中國女排姑娘們,比如“美少女”傅園慧。但她們所體現出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也未必與他們的付出亦或者說跟他們的人格魅力相匹配。人們總是熱鬧于傅園慧的表情包,總是又在討論她又出了哪些搞笑的段子,但商業價值方面的開發,受各方面原因的制約,不是一路平坦。

有時,奧運冠軍們也會有困惑,“為何我拿了金牌,還是不紅呢?”可他們對如何紅,也是“一頭霧水”。沒錯,自我推廣可從來都不是他們的強項,畢竟,還需要延續職業生涯的他們的任務是訓練,是比賽。這是萬物之本,不能倒置。

李娜2011年拿到第一座大滿貫時,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換教練,改技術,終于在2014年年初征服了墨爾本。顯然,兩座大滿貫冠軍在手,她在中國體育界的地位無人可撼動。這個例子也說明,要想獲得超高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要有絕對說服力的成績才是第一位的。

退役了的吳敏霞在博鰲體育論壇上表示,自己退役后的關注度并沒有減退,這當然與自我推銷和經營有關。而不是退役后,就“不知歸處”再無蹤影了。

學會適度的“自我經營”,而不是想當然地覺得“我是奧運冠軍”便萬事大吉。將自己的擅長之處讓外界更好地了解,自我價值也才能一點點體現出來,這樣才會在翻涌的時代里找到自己恒久的位置。


張繼科  /   李娜  /   吳敏霞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