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兩改進球 錄像裁判火了!若國足2004年有它…
體壇+記者孫奇報道
歷史首次!今日出版的《隊報》用“一次苦澀的經歷”為題報道昨夜法西一戰的焦點判罰。錄像裁判改變了比賽走勢,兩次在進球與否問題上做出關鍵改判,幫助主裁判準確執法。這是VAR(錄像助理裁判)技術在成年國家隊比賽中影響進球,法國隊則不幸成為了這一技術的首位“受害者”。
VAR兩改判決定比賽走勢
昨晚的法蘭西大球場,錄像裁判“發威”的第一刻出現在比賽第48分鐘,格列茲曼的頭球破門被錄像裁判認定助攻者屈扎瓦越位在先;第77分鐘德烏洛費烏被邊裁認定的越位進球經VAR判定是個好球。一進一出,吃虧的法國人自然心里不好受,賽后接受采訪時也有部分隊員表達了對VAR的質疑。然而事實上,法國足協是VAR推廣的支持者。
VAR的一個爭議之處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耽誤了足球比賽的流暢性。以法西一戰為例,視頻裁判花費了40秒判定格列茲曼進球無效,此時的格子已做出了標志性的慶祝動作,隊友與球場的熱度都被點燃。而德國裁判組對此球如臨大敵,主裁先做出了一個橄欖球裁判員常用的手勢:隱蔽地用手畫矩形向同伴表示暫停比賽,同時用耳麥與錄像裁判交流示意其觀看回放。法蘭西大球場碩大的屏幕并未播出這一畫面。
在格列茲曼進球被吹后20分鐘,德國主裁判給西班牙一個點球。對于此判罰,德國人十分確信科斯切爾尼的犯規構成點球,他并未與錄像裁判有過多交流。VAR技術的試用期將持續到2018年3月,此后將基于足夠多的數據和反饋基礎上決定VAR技術的前途。法國足壇名宿阿蘭·博戈西昂贊揚了此役VAR的“快速決定”,認為兩次改判沒有不必要的多余停頓,并且會減少第二天媒體對比賽公平的論戰。
綜合評定仍需時日
VAR從去年世俱杯試行至今不過三個半月,過早對它蓋棺定論顯然有失公允。“最小的干擾,最大的益處”是這一技術推行的初衷,然而VAR對球員、裁判、球迷、媒體會產生不同影響。站在不同角度,對VAR的評判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早在去年12月VAR推行之初,國際足球理事會(IFAB)技術總監大衛-埃勒雷就已發表對此系統的評述。在收到錄像裁判的提示后,主裁不必等到比賽中止觀看回放,只要雙方都沒有明顯的進攻機會,他就可以吹停比賽去看回放。如果忽略嚴重情況或在某些判罰上發生了明顯的錯誤(主要是改變比賽的四種情況之一:進球、點球犯規、直接紅牌、處罰對象錯誤),錄像裁判需要馬上通知主裁。主裁在接到通知后可立即更改或者確認判罰,也可去場邊的裁判員回放區觀看回放再下定論。照埃勒雷的說法,法西戰的裁判組在配合時表現不錯。
錄像回放技術自推行起就一直飽受爭議。在世俱杯的試行中有幾次導致比賽暫停了較長時間,讓比賽失去了觀賞性,也讓凈打時間大大減少;相比世俱杯的三四分鐘,法西之戰裁判借助VAR做出判罰的時間縮短不少,這已是一種進步。兩次關鍵性的改判成了左右比賽走勢的推手,盡管VAR受到了一些非議,但實踐證明它在對于維護競技體育的公平公正具有較顯著的推動作用。
既然引入了VAR,那么足球賽場推行類似網球的“鷹眼挑戰”是否現實?規則并未賦予球員的“挑戰”權利,然而VAR的橫空出世也為球員提供了另一種在爭議判罰時像裁判施加壓力的途徑。曾記否?2004年亞洲杯決賽,中國隊在家門口被中田浩二用手打進反超一球,假若當時已有VAR,也許結局會有所不同……
對VAR做出一個真正客觀準確的評價還需時間檢驗。就像門線技術剛開始推行也受到了一部分爭議,VAR的引入出發點肯定是為了比賽判罰的公正,但如果牽扯到利益必然會引發不同的聲音,更何況這一技術有可能導致裁判員在部分時候信心不足,而信心對裁判員是格外重要的……昨天的比賽可以看出這一技術的使用正在逐步改善,裁判員借助VAR也是為“站上巨人的肩膀”盡可能減少錯漏判。
VAR孰是孰非,留待日后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