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閑置外援沒錢搞青訓?一半中超中甲梯隊不完整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3153a468-2b4e-4345-b7de-901f4d032de3.jpg)
●如果今年執行職業俱樂部必須至少三支梯隊的規定,6家中超、14家中甲將沒有資格參賽。
●2024奧運周期133支梯隊中,32家職業俱樂部的梯隊數量僅52支,只占總數的39.09%。
●六成青少年隊伍都是各個地方省市體育局、學校或社會民間俱樂部在支撐著中國青訓工作。
體壇周報記者馬德興報道
2017年全國青少年聯賽男足U系列聯賽昨天(6日)已經結束了各個年齡段第一階段的比賽。前文已經談到,目前中國青少年特別是精英系列隊伍的發展整體趨勢不錯,不管球隊數量還是球員數量都呈現明顯增加之勢。但是,國內32家中超中甲俱樂部,言罷必稱“青訓”,可按照中國足協出臺的相關規定即“每家俱樂部必須要擁有至少三支隸屬于自己的梯隊”,如果今年全面執行,則目前參加中超聯賽的16家俱樂部中,有6家俱樂部根本就不具備資格;在16家參加中甲聯賽的俱樂部中,有14家俱樂部必須取消參賽資格!
職業俱樂部有錢閑置外援
今年年初,中國足協出臺了一系列新政,尤其是“三外援政策”以及“U23政策”引起了外界的各種爭議。特別是外援政策的變化,更是引起了眾多俱樂部的強烈反對。而且,在中國足協出臺政策、明知道已經只能一場比賽出場最多三名外援之后,不少俱樂部依然在“砸錢”繼續引進外援。根據統計,今年中超聯賽16支球隊中,除了山東魯能和江蘇蘇寧兩家俱樂部僅引進四名外援外,其他14隊依然用滿了五個外援名額,外援總人數為78人。
然而,聯賽戰罷三輪后,據統計,迄今為止有14名外援尚未在今年聯賽中出場過哪怕1分鐘。這10名外援包括4名韓國球員、2名澳大利亞球員,3名南美、3名非洲和2名歐洲球員,分布于中超10家俱樂部。這些外援的身價大多都不低,薪水自然也不菲。這些外援哪怕是今年一年全部都坐在冷板凳上,薪水也不會因此少1分錢。不得不說,這些中超俱樂部“夠有錢”的。
如果說,這些職業俱樂部各方面都符合參加職業聯賽的標準,尤其是注重自身俱樂部梯隊的建設,像日常所高喊的那樣“重視青訓”,則燒錢買外援也讓人無話可說。但問題是,這些俱樂部真的就很重視青訓、注重自己俱樂部的梯隊建設嗎?
據統計,參加今年中國足協組織的2001至2004四個年齡段級別的錦標賽和聯賽的隊伍總共是133支隊伍,32家中超中甲俱樂部現有梯隊參加錦標賽或聯賽的隊伍為64支。如果刨除U18的12支隊伍(中超7支、中甲5支),參加這四個級別比賽的就52支。這個數字僅占133支隊伍的39.09%。也就是說,現在全國范圍之內的六成青少年隊伍都是各個地方省市體育局、學校或社會民間俱樂部出面組織,是他們在支撐著中國足球的青訓工作。
“重視青訓”只是一口號
以上表格是記者根據中國足協組織的2017年全國青少年男足各年齡段錦標賽和各年齡段聯賽參賽情況整理出來的表格。因為擔心有遺漏或出現偏差,在各個賽場采訪期間還專門進行了落實,即每一支隊伍的性質與屬性,是否屬于中超或中甲俱樂部的梯隊。實際統計的情況著實令人震驚。
今年中國足協總共組織了五個年齡段的錦標賽和聯賽,即U18(99-00年齡段)、U16(2001年齡段)、U15(2002年齡段)、U14(2003年齡段)、U13(2004年齡段)。在16家中超俱樂部中,廣州恒大、河北華夏幸福和山東魯能三家俱樂部報名參加了這五個年齡段的全部賽事。這其中,恒大除了2002年齡段和1999-00年齡段之外,其他三個年齡段都是由A隊和B隊兩支球隊參賽;魯能在2003年齡段也是派出兩支隊伍參賽。而河北華夏幸福隊在2004年齡段錦標賽時并未派隊參賽,但等聯賽開始時,河北足協隊的名稱由華夏幸福所取代。
嚴格說來,上海上港隊五級梯隊也是齊全的。除了參加2001到2004年齡段的四級錦標賽與聯賽之外,99-00年齡段隊伍共有兩支,一支在參加了錦標賽之后前往巴西留學一年,另一支則代表上海在征戰全運會。
除了上述四家之外,江蘇蘇寧俱樂部原本在2004年齡段聯賽預報名時也表達了參賽意愿,但在聯賽開賽前又臨時退出。而其U18梯隊則正在備戰全運會,也沒有參加錦標賽或聯賽。
其他俱樂部的情況則不那么理想。像上海綠地申花、北京中赫國安、廣州富力、長春亞泰、延邊富德等五家俱樂部,至少都有三支梯隊,達到了中國足協所規定的梯隊建設的起碼標準。而像重慶力帆、天津泰達、遼寧宏運、河南建業以及今年的升班馬天津權健和貴州智誠等六家俱樂部,根本就達不到中國足協梯隊建設方面的起碼標準。足協規定是在2019年之前各家俱樂部必須擁有至少三級梯隊,假設這樣的標準今年就全面實施,則這六家俱樂部將被取消資格!
16家中甲俱樂部的情況則更加慘不忍睹。除了今年剛剛降級的杭州綠城隊以及大連一方隊符合標準外,其他14家俱樂部都不符合至少三支梯隊的標準。更有甚者,像石家莊永昌、青島黃海、呼和浩特中優、浙江毅騰、保定容大等俱樂部的梯隊為零!
也正因為此,就不能不讓人產生這樣的疑惑:這些俱樂部有錢去“砸”外援、就是沒錢搞青少年梯隊建設?特別是像天津權健俱樂部,光引進權敬源這樣一名連韓國國家隊的球員都不是的外援就花了1100萬美元,還不算工資,如果這筆錢用于本俱樂部的梯隊建設,可以建多少支梯隊、“養”多少年?但緣何各級青少年梯隊特別是2001年齡段之后的隊伍是一片空白?
中國足協監管不力是根源
盡管各家俱樂部不嚴格執行中國足協的相關規定,應該是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但從根本上來說,恐怕還是在于中國足協的監管不力。關于職業俱樂部必須要擁有自己的梯隊的規定,其實并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初,足協就已經出臺相關規定,2004年改頭換面變成“中超”之后,足協在最早的職業俱樂部標準里也有明確規定,但是,為什么每個賽季之前中國足協例行檢查時,這些根本就沒有梯隊的俱樂部能夠那么順利地通過中國足協的檢查?
眾多俱樂部為應付檢查,“掛羊頭賣狗肉”,隨便找一支隊伍就算自己的梯隊。而中國足協青少部組織全國性的比賽時,根本就不派隊參加。如此渾水摸魚、蒙混過關,中國的青少年足球何以能夠真正崛起?
某種意義上,中國足協僅僅要求各家俱樂部必須擁有至少三級梯隊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強制性要求必須參加中國足協組織的各級青少年賽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青少年隊伍“只練不賽”,又何以能夠提高青少年球員的水平?所以,真正重視中國足球的青訓工作、改變現狀,中國足協首先必須“硬起來”,必須拿職業俱樂部“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