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足校新模式獲點贊 矢志成中國足球“黃埔軍校”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441a0302-4cb4-4427-a414-b779997ff7d6.jpg)
“如果中國有一百所恒大足校,中國足球的發展就會完全不一樣。”日前,國務院足球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中國足協副主席李毓毅在恒大足校調研后如此感嘆。
自2012年9月創辦足校至今,恒大已累計投入超過20億,恒大足校已經培養出各級國青國少小國腳120多人次,獲得各項賽事的冠亞季軍100多次。業界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恒大足校已然成為中國足球的“黃埔軍校”。
恒大為什么要辦足校?早在2012年3月,恒大足校尚在籌辦中,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就提出,一是出于社會責任,二是著眼未來發展,相信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的明星球員將誕生在恒大足校。
中國青訓之所以落后,一方面是球員基數少,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訓教練水平落后,特別是校園足球教練鮮有職業足球經歷,從小就給孩子們灌輸上錯誤的足球理念。為此恒大足校從皇馬聘請豪華青訓團隊,完全按照皇馬標準建立學員選拔、訓練、競賽和考評四大體系,系統培養足球人才。
恒大足校青訓總監費爾南多曾執教皇馬梯隊,他和瓜迪奧拉同期考取了歐足聯A級證書,目前是中國青訓機構中唯一一名常駐的國際足聯職業級教練。此外,恒大足校同時還有24名歐足聯A級教練證書的皇馬青訓教練負責足校訓練。
不少國內教練普遍認為,只有多訓練才能快提高。但在歐洲人眼里,小孩子們每天的訓練時間必須科學合理,需要的是每周都有高質量的賽事。在恒大足校,周一至周五進行四次足球培訓,10歲以下學生每次練1小時,10歲以上學生每次1.5小時,周六日則進行校內外的高水平聯賽。建立完善的競賽體系,是恒大足校青訓中的重點。
在恒大足校科學的訓練體系下,孩子們在球場上體現出來的技術水平、戰術素養讓人驚奇。在今年2月份剛結束的全國U系列錦標賽中,在U14組奪冠,U15點球惜敗獲得亞軍,而且5個年齡段全部進入4強。恒大足校創校四年多來,已經培養出各級國青國少小國腳120多人次,獲得各項賽事的冠亞季軍100多次,其中參加全國性比賽共獲得冠軍4項,亞軍6項,季軍5項。
球迷總是戲言“中國梅西”、“中國C羅”被埋沒在校園,被埋沒在基層。這是中國青訓的又一致命傷:無法給有天賦的球員提供平臺。甚至是校園足球的好苗子,都很難看到職業足球的道路。恒大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一條龍”模式,不僅讓足校孩子找到職業足球的道路,而且創造機會讓孩子們盡早接觸職業足球。
魯尼16歲就在英超大放異彩,C羅17歲就天價加盟曼聯。在中國,23歲還被稱之為小將,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中國青訓之落后。中國足協U23政策的出臺,就是為了給年輕球員創造更多的機會。恒大去年把16歲的足校球員張奧凱輸送到一隊訓練,并且在聯賽最后一輪替換鄭智出場踏上中超賽場,這正是受益于恒大搭建從足校到職業隊的通道,建立完善的晉級體系。
此前,許家印已經公開表示恒大要力爭在2020年實行全華班,正是有了恒大足校,才有全華班的資本,相信恒大足校的小國腳們,在3年之后能夠接班鄭智和郜林這批現役國腳。
職業足球是象牙塔的塔尖,足校的所有孩子不可能都踏上職業道路。所以,學校奉行“文化為根、足球為本、成才為旨”的辦學理念,致力培養“有文化底蘊的足球人”和“有足球特長的文化人”。
從4年多的辦學實踐來看,學校有望走上職業足球道路的學生比例約占學生總人數比例10%左右,其余學生發展道路是成為有足球特長的文化人,進入大學深造后從事與足球相關的工作。當不了球星,也能夠成為社會棟梁,這正是家長們欣賞恒大足校的地方。
據悉,2016年高考,恒大足校40名首屆高中畢業學生中有37人進入本科、專科院校或職業俱樂部,成才比例達92.5%。這得益于恒大足校強大師資隊伍。目前,恒大足校教師和教練總共296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286人,占96.6%;中高級職稱102人,占34.5%。
恒大足校的教育氛圍是家長選擇的重要原因,國少隊員母兆軒、母兆轅的母親表示,恒大足校能夠保證孩子的文化學習,不像有些俱樂部,從小學階段學習就不能保證,這就是作為家長的他們選擇恒大足校的原因,也是放心讓孩子離開家人求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