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天才英年早逝 倒勾是智利對世界足球最大貢獻
體壇+記者小中報道
倒勾進球,是足球中難度最大的進球動作。倒勾進球是那般難,以至于很多巨星窮其職業生涯也沒進過一粒那樣的進球。正因為難進,倒勾破門才更有魅力,使許多球星孜孜以求。
西語國家叫“智利式” 葡語國家叫“自行車進球”
職業生涯打進1284球,球王貝利的倒勾進球也屈指可數。1965年6月2日,在巴西足球圣殿馬拉卡納球場,友誼賽對比利時,球王曾打進過一個漂亮的倒勾進球。貝利射門的瞬間被巴西著名體育記者阿爾貝托·費雷拉捕捉到,球王的動作堪稱完美,足以寫進教科書。
貝利為國家隊打進倒勾球
在1981年拍攝的著名電影《勝利大逃亡》中,球王貝利飾演被德國納粹關在戰俘營里的黑人球員劉易斯。德國人與戰俘在巴黎打比賽,戰俘們策劃逃離。比賽中,戰俘們一度落后,但追平了比分。最后時刻,斷了手的劉易斯打進反超一球,他用的動作正是倒勾射門。
關于倒勾射門的發明創造者,巴西人說是“黑鉆石”萊昂尼達斯,而西語國家的人說是智利人拉蒙·翁扎加·阿斯拉(Ramón Unzaga Asla)。不過,根據史料記載,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出生在西班牙畢爾巴鄂比烏斯托的翁扎加是“倒勾球之父”。
有意思的是,圍繞“倒勾球之父”的爭執,也使倒勾球在全球有了不同的稱謂。在巴西,倒勾進球叫“自行車進球”(Gol de Bicicleta),葡萄牙和其他歐洲國家也采用這一叫法。因此,在英語里,倒勾進球叫“Bicycle-kick goal”。而在西班牙和拉美西語國家,倒勾動作或倒勾進球則叫“智利式”(la Chilena)。
據史料記載,1914年1月,翁扎加在足球史上第一次使用了倒勾射門動作。翁扎加1894年出生,1923年死于心臟病突發,享年僅僅29歲。翁扎加患有疝氣,但他做起倒勾動作來從不膽怯。據西班牙媒體說:“翁扎加患有疝氣,那使他踢球時非常謹慎小心。不過,當皮球從空中飛來,他可以倒勾射門時,翁扎加一點也不會猶豫。”
倒勾球之父翁扎加
在翁扎加之后,智利還出現過一個倒勾球天才名叫阿雷利亞諾,他也英年早逝,而且還死在西班牙,去世時年僅24歲。相比兩位智利球星,1913年9月6日出生的巴西巨星萊昂尼達斯只是個晚生后輩。
揭竿而起 創建科洛科洛俱樂部并成為首任隊長
1902年7月29日,大衛·阿雷利亞諾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的一個貧苦家庭。小時候,他和家人曾在智利北部港口城市阿里卡生活過一段時間。長大后,阿雷利亞諾進入首都的何塞·阿貝拉爾多·努涅斯師范學校學習。阿雷利亞諾打小就熱愛足球,經常與父親和兩個哥哥一起踢球。
1918年,阿雷利亞諾進入麥哲倫競技(Clube Deportivo Magallanes)隊,當時他只有16歲。阿雷利亞諾是個左腳將,場上位置是前鋒,他球踢得優雅,頭腦清醒,盤帶過人犀利,奔跑起來也不知疲倦。除此之外,他彈跳力出眾,身體柔韌性好,踢得一腳出色的倒勾球。
沒用多長時間,阿雷利亞諾在麥哲倫競技主力陣容站穩腳跟并成為隊長。阿雷利亞諾有兩個哥哥,名叫弗朗西斯科和阿爾貝托,他們也在麥哲倫競技踢球。
阿雷利亞諾
麥哲倫競技當時是智利最好的球隊之一,1920年和1921年曾蟬聯圣地亞哥足球賽事冠軍。麥哲倫競技的前身是師范學校競技隊,于1897年10月27日創建,1904年才改名麥哲倫競技。
那時候踢球,不僅掙不到工資,反而每月要向俱樂部繳納一定的會費。對于這種做法,阿雷利亞諾和隊友們都極為不滿。1925年,在阿雷利亞諾的領導下,麥哲倫競技球員“造反”:要求取消會費,由俱樂部為球員購買球衣和球鞋等必備品并支付球員的醫療費用。
這些要求,要是放在現在的話,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但放在當時那個年代,卻顯得大逆不道。麥哲倫俱樂部高層“鎮壓”了球員們的“起義”,阿雷利亞諾也被撤銷球隊隊長職務。厭倦了俱樂部的“暴政”,阿雷利亞諾和他的兩個哥哥選擇離開。他們說服了其他一些球員跟他們一起走,并決定創建一個新俱樂部。
1925年4月19日,只用了短短15天時間,新俱樂部就成立。俱樂部名叫科洛科洛,科洛科洛是智利一個印第安人部落的首領,他因反抗西班牙入侵者而聞名遐邇。阿雷利亞諾不僅是俱樂部的創建者之一,他還成了球隊歷史上的第一任隊長和第一位巨星。
從某種程度上講,阿雷利亞諾也是球隊的教練。從師范學校畢業后,阿雷利亞諾成了圣地亞哥一所學校的體育教師。據說,科洛科洛隊當時的訓練內容、訓練時間都是由阿雷利亞諾設計。
在訓練中,阿雷利亞諾推崇科學訓練法,他倡導的訓練方式為智利國內其他球隊所仿效。阿雷利亞諾還是一個創新者,他在球隊的日常中推出了許多前所未聞未見的新鮮事物。阿雷利亞諾所推行的科學訓練法很快就見了成效,成立當年,科洛科洛就奪得圣地亞哥足協舉辦的大都會聯賽冠軍。
爭高空球 他死在了西班牙
還是效力麥哲倫競技時,阿雷利亞諾就入選了智利國家隊,并參加了1924年南美錦標賽(美洲杯的前身)。1926年南美錦標賽,阿雷利亞諾打進7球,成為賽事最佳射手。正是兩次打南美錦標賽的機會,使阿雷利亞諾認識到智利足球的不足,產生了帶隊到歐洲打巡回交流賽的想法。
據西班牙《帕年卡》雜志說,參加南美錦標賽期間,阿雷利亞諾發現阿根廷和烏拉圭球員的水平比智利球員水平高,他們在身體、技術和戰術上都要勝出智利球員一籌,細問之下,阿雷利亞諾才知道,原來阿根廷和烏拉圭球隊經常橫渡大西洋到歐洲打比賽,跟歐洲人學到了不少東西。
1927年,阿雷利亞諾率領科洛科洛隊到歐洲打友誼賽,科洛科洛也成為第一支到歐洲打比賽的智利球隊。歐洲巡回賽之旅,第一站是西班牙拉科魯尼亞。離開西班牙,科洛科洛隊又去了葡萄牙,先是與波爾圖交手,之后又在葡萄牙首都與里斯本聯隊打了一仗,里斯本聯隊主要由本菲卡和里斯本競技球員構成。
早在那之前,阿雷利亞諾就因倒勾球在智利國內小有名氣。但對于倒勾球,歐洲人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來到歐洲之后,每場比賽中,阿雷利亞諾都希望隊友們能傳來一個高空球,他背對球門,凌空躍起,漂亮地將皮球倒勾踢向球門。
《足球烈士》:哥哥阿爾貝托寫的弟弟傳記
離開葡萄牙之后,科洛科洛又回了西班牙,與馬德里競技交了一次手。那場比賽,馬德里競技輸了球。在比賽中,阿雷利亞諾有一個漂亮的倒勾,讓西班牙人第一次見識了那個高難度的動作。賽后,馬德里競技門將、西班牙傳奇巨星里卡多·薩莫拉說:“接近球門時,他們(智利人)踢得像是在玩兒命。”誰也沒想到的是,他竟然一語成讖。
那之后,科洛科洛又去了巴拉多利德。在那里,他們與當隊球隊巴拉多利德皇家聯盟交手兩次。對巴拉多利德的第二戰,阿雷利亞諾與對方中衛大衛·奧爾尼亞爭奪高空球。下落時,奧爾尼亞的雙膝頂到了阿雷利亞諾的腹部。智利人感覺到鉆心的疼痛,他不得不離場,并被送進當地的一家醫院。
在那里,阿雷利亞諾被診斷出腹膜炎。換到現在,阿雷利亞諾可能死不了。但當時的醫療條件比較差,西班牙醫生們給他宣判了死刑:打針吃藥治不好,也做不了手術。5月3日,比賽第二天,阿雷利亞諾病逝。
倒勾破門:智利足球對世界足球的最大貢獻
創建僅兩年,年輕的科洛科洛就失去了創建者之一和典范模樣。但阿雷利亞諾的精神一直鼓舞著那支年輕的球隊,后來它成為智利足壇最有影響力的球隊。
大洋阻隔,限于當時的交通條件,阿雷利亞諾的遺體暫時被安葬在西班牙。直到1929年,阿雷利亞諾才魂歸故里,遺體被安葬在圣地亞哥公墓科洛科洛俱樂部老巨星陵園。
1975年,科洛科洛新球場建成。但由于安全條件不達標,那座球場不久就被關閉,直到1989年才重新啟用。為了紀念阿雷利亞諾,重新啟用后的球場被命名為大衛·阿雷利亞諾紀念球場。
1991年解放者杯決賽次回合,在首回合與對手0比0打平的情況下,科洛科洛在主場3比0擊敗巴拉圭奧林匹亞。那是科洛科洛歷史上唯一一座解放者杯冠軍獎杯,也是它史上最為重要的冠軍獎杯。
兩代智利巨星、兩代倒勾球天才,翁扎加和阿雷利亞諾都英年早逝。不過,他們卻向世界貢獻了足球中最高難的動作。倒勾攻門,是智利足球為世界足球做出的最大貢獻。
C羅倒勾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