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新聞客戶端 打開

拉維奇照片門體現(xiàn)中國與世界的對話困境

王勤伯     05-23 10:55     體壇+原創(chuàng)

>>>相關閱讀:拉維奇照片門:否定拉丁熱情=背叛熱愛足球的過去

>>>相關閱讀:拉維奇照片門:“英國足球流氓”加入的文化霸權輸出

體壇+記者王勤伯

1

拉維奇照片風波,純粹就是一兩個英國人帶著對世界的無知煽動中國網民搞出的鬧劇。

只要理性和心態(tài)平靜,辯倒無知的西方人不是難事。

不少英美國家人士在對中國人“解讀世界”的時候,內心有強大的優(yōu)越感,自認為他們比中國人更懂歐美,更懂西方,更懂世界。實際他們對歐洲、對世界的認識非常膚淺,他們只是英語更好。在拉維奇照片門風波中扮演了煽動主角的兩位英國人就是例子。

第一位是推特自認證為“前天空體育記者”的馬克·德雷爾,也就是貼出拉維奇照片制造風波的人。他從一開始就地理邏輯混亂,“在歐洲這樣做是可以的,但在西方大多數(shù)地方這是種族主義”。

第二位是推特網民@GzFuligans的一位英語國家人士,他是廣州一支中超球隊的外籍球迷組織代表。他一上來就造謠,“在歐洲這是不能被接受的。”

中國一些跟風的網民抓住這兩個英國人的話當作《圣經》,于是有了“多數(shù)歐洲人都怒了而多數(shù)中國人還沒反應”這種說法。而且,由于一開始的推動者本身就是中超某隊球迷,一場混雜著各種因素的網絡討伐運動就迅速開始了。

實際推波助瀾者忽略了很多西方人在馬克·德雷爾推特下發(fā)表的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他僅僅是虛偽,有人認為他小題大做,有人說“你是天空體育前記者必定有原因”,有人認為他完全不了解這個動作的含義。可貴的是一位西班牙國家級媒體駐中國記者奇諾查諾,他被一些認識他的中國人認為是最近十幾年以最為平和客觀的態(tài)度向西方報道中國的記者,奇諾查諾一直在推特上和馬克·德雷爾以及GzFuligans辯論,指出他們的謬誤。

要辯倒馬克·德雷爾和GzFuligans并不難。筆者一上來就直接問他們會多少外語,會不會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對歐洲和拉美有多了解。這些問題都是他們不敢正面回答的,試圖用“全球”等話語避開。

筆者會8種歐洲語言,對于那些帶著優(yōu)越感在中國人面前“解讀世界”的英美人士,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們汗顏,東歐南歐西歐隨你選。

很快,馬克·德雷爾就承認,這個話題他是通過英國角度來看待,他根本不知道意大利語的“中國杏眼”(occhi di mandorla)、拉丁美洲西語的“細長眼”(ojos rasgados)和英語歧視性的“小斜眼”(slanty eyes)完全是兩回事情,也不知道眼睛又大又不斜的雷科巴因為細長眼被稱為“中國人”。最后他只能堅持英美政治正確。

插一句,馬克·德雷爾的態(tài)度可以接受,辯論不是打倒誰。筆者的目的只是指出他的局限、謬誤和言過其實。

從頭至尾參與誤導中國人的GzFuligans卻根本沒有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愿望,最后他干脆直接對筆者進行辱罵,說筆者是“傻子”,說筆者“根本不像記者”。

這種情況筆者過去和英美人士過招時經常遇到,優(yōu)越感被擊潰,立即轉成謾罵。

24小時內,另一位俱樂部或球迷身份的人GZ Evergrande News加入對筆者的辱罵,“你收了河北幸福多少錢?”

誤導、球迷矛盾、污蔑、辱罵……這些就是利用誤解攻擊拉維奇的人物,甚至是關鍵人物。

2

已經到了說不過就污蔑和辱罵的份上,這場討論不再有深入的價值。這件事情,除了英國人,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拉維奇被徹底冤枉,謾罵拉維奇的中國網民不僅被誤導,而且被英美“普世價值”再度洗腦。

筆者更愿意站到另一個高度來看這個問題。

把拉維奇照片辱華消息傳遞給阿根廷媒體的是美聯(lián)社。在阿根廷《民族報》刊登的美聯(lián)社稿件中,沒有提到英國人的參與,看上去,就像一場中國民眾自發(fā)針對拉維奇的運動。更沒有提到在中國有很多人不同意這樣對待拉維奇。

意大利多家媒體沒有駐中國記者,消息來源也是外國通訊社,只是未注明來自哪家(如果是本國安莎社則肯定會注明),文稿里有這樣一句話,“在中國,杏眼是侮辱性的詞匯。”這下意大利人真的被迷惑住了,杏眼是意大利人著迷的中國文化元素之一,京劇、中國電影海報都化妝都會突出眼角斜飛的中華杏眼,為什么成了侮辱性的詞匯?一位女網友寫,“那么從今天開始,誰跟意大利人說起比薩餅就是種族主義!”

各位看到這里應該明白了吧。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和世界的交往,時時刻刻被英美價值體系、記者和通訊社網絡左右著。一眨眼之間,一個本來代表著中國積極正面和特色形象的文化元素就被抹黑了。責任在誰呢?

這種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挑撥離間的手法實際是英美媒體常用的。一位生活在巴西的華人告訴我,里約奧運期間,BBC巴西把中國人對巴西的吐槽放到首頁頭條——手法一致,抹去了中國人對巴西的印象受到英語媒體報道嚴重影響這一前提。

在整個拉維奇風波中,很多熟悉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的中國人平和的聲音被淹沒了,一些住在巴西的華人現(xiàn)身說法,聲音也被淹沒,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英國人說的是真的,相信英國人就是正確的,就不是友好!就是侮辱!全歐洲都知道是種族主義!他們就是嫌中國人眼睛小!這個動作就是種族主義!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歧視。

也不要認為是英美專門針對中國。對一個國家說另一個國家不好,是英美文化傾銷的慣用手段。我的朋友、阿根廷老記者勒文斯基說,“這個動作本身是對中國人示好,表示:喂,朋友,看我也是中國人。英國人從來不改變對阿根廷的態(tài)度,永遠在阿根廷身上尋找貓的5個爪子。我認為他們是有意的,因為阿根廷總統(tǒng)馬克里很在意參加一帶一路峰會,他們有意在這個時候制造中阿緊張關系。”

筆者并不完全同意上述說法,畢竟缺少證據。但既然英國人可以帶著惡意去曲解拉維奇,阿根廷人為什么就不能懷疑英國人是在中阿關系中間使壞?

不管怎么樣,唯一的贏家是英國人。中國人原本可以和世界正常交往,和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巴西人、阿根廷人友好往來,不受英美式虛偽和歇斯底里政治正確的干擾,然而,在一個無形的網絡中,你對整個世界的情緒、你對英美之外其他國家的看法,以及英美之外其他國家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看法,都被操縱了。

或許,你甚至被奴役了。

3

常年閱讀筆者文章的讀者,必定很清楚,筆者是一個深入骨髓的國際主義者,一個世界主義者。

筆者認可今年去世的波蘭哲學家、社會學家鮑曼的看法:全球化已大潮洶涌,世界卻沒有為全球化做出準備。

全球化是否就是英美化?這是一個大問題,甚至是最大的問題。英美歇斯底里的政治正確就是普世價值?中文是否應該跟風英美在各種場合禁止黑人、白人、黃種人、河南人、胖子等一系列詞匯?劉翔的110米欄金牌是黃種人在直道項目的突破,這句中國媒體重復的話,英美同不同意?

面對英美價值輸出和文化霸權,筆者并不認為求助于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是正確的。相反,事情會搞得更糟糕。

這次拉維奇風波,筆者通過個人的努力扭轉了一部分公眾對拉維奇的誤解,但也不希望諸位去進行一場反向的罵戰(zhàn)。謹記!

面對文化傾銷和文化霸權,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比傾銷者和霸權者更強大。這是為什么筆者要努力去學習更多種外語,努力爭取不通過英語去了解世界,在英美強勢文化的傳播手段面前,我作為個體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螻蟻都算不上,但面對那些試圖帶著無知和優(yōu)越感來誤導中國人的英美(或西方其他國家)個體,如果1對1,我可以戰(zhàn)而勝之。就像足球,無論俱樂部之間多么懸殊,如果是11人對11人,總是有一戰(zhàn)的可能。

中國的年輕人應該學好英語,應該了解英美,但同時又保持警惕。如果有可能,最好是學一門英語之外的西方語言,通過不同的語言把一個西方拆散成很多個西方。當你能夠和一個非英美國家的友人交往時,應該努力去尋找中阿、中巴、中西、中意、中法、中德直接交往的模式,突破文化國界的阻隔,而不是呆在英美鑒定的模式和價值監(jiān)獄里面。

舉一個中德交流的好例子。中國德迷親切地稱呼施魏因斯泰格為“小豬”,稱呼巴拉克為“小熊”。這里面,對施魏因斯泰格的名字尤其可能引發(fā)敏感反應,就連德國媒體也從未實現(xiàn)讓施魏因斯泰格和豬同框。

但我的同事張力把中國球迷這份親切傳達給了兩位德國球員,讓他們開心地拿著豬和熊的玩具為中國球迷拍照問好,這就是正確的交流,重要的是善意得到傳遞和表達,而不是在英美價值觀左右之下去懷疑、刻意曲解和誤讀善意,最后形成一份根本不應該存在的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