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新政有保駕97國奧之嫌 綠城青訓是前車之鑒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user_default.jpg)
周三晚足協官網的《關于調整中超、中甲聯賽U23球員出場政策的通知》令人猝不及防,瞬間在整個足球圈引起軒然大波——內外援轉會市場走勢、U23年齡以上球員未來發展、目前正處于盛世的中超聯賽“商業錢景”、品牌價值影響、投資人熱情等等議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了各方熱論。
而在周四,杭州綠城方面傳出消息,韓國教頭洪明甫已經被剝奪兵權確定離職。降入中甲之后,綠城“變本加厲”使用年輕球員,聯賽戰罷1/3,綠城積14分排名第10早早失去沖超競爭力,加之球隊近期兩連敗,輸掉了浙江德比大戰后又0比4完敗于青島黃海,曾在2002年世界杯上作為太極虎后防中流砥柱率隊創造前四奇跡的洪明甫,最終不得不黯然下課。
U23重典與洪明甫離職看似毫無關聯可言,但事實上,綠城本季的青訓策略之于剛推出的U23重磅猛政有著不小的參考價值。
97后球員:毀中超?還不如讓國奧打聯賽
重典公布后,U23球員,也就是95后球員成為絕對的受益者。這一措手不及,甚至讓不少年紀稍長的球員眼紅:24歲以上的選手怎么辦?!難道在中生代最當打的年齡給U23小孩兒讓步甚至面臨提前退役的危機?!
根據U23規則,下賽季95年齡段球員其實也是受益的最后一年。想要在短短一個賽季徹底打出名堂難度不小,且即使可以憑實力在主力陣容中站穩腳跟,待到2019賽季,U23范疇只適用于96后,那么現在看似多么幸運的95屆球員也將面臨“過把癮就死”的局面,一如本賽季在中超打主力的部分94年齡段球員……
眾所周知,國內96年齡段球員寥寥無幾,這也就意味著97屆國奧年齡段球員,將擁有2019、20賽季長達兩年的鍛煉時光,加之目前少數已經可以打上中超中甲的97后,這也就意味著從現在起到2020年,可以連續享受4個賽季U23政策紅利的97國奧,也就是目前俗稱的U20國家隊成員,才是真正的國內足壇香餑餑。
而此變相也可以說明,相關方面豪賭97國奧的決心可見一斑——在2016年巴林亞青賽輸得一敗涂地的背景下,仍立志進軍2020年東京奧運會。
然而作為旁觀者我們不禁疑惑:在國內足壇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下,97國奧通過4年“保送主力”方式的歷練,真能在技戰術和個人能力上迎來質的飛躍?尤其是當目前在韓國進行的U20世青賽上,太極虎、越南這些我們的直接對手紛紛創造歷史的同時,已經輸在起跑線上的97國奧,能夠通過豪賭“又一個4年”來逆襲翻身?
但凡有一定足球常識者,應該能預見到97國奧在2020年初第四屆U23亞錦賽暨東京奧運男足預選賽上的終極命運。
“政策草案”出臺后,當各界叫苦不迭之際,卻極少有97后球員發聲,一方面是他們資歷尚淺不夠評頭論足,另一方面則是盡量少說以免讓外界覺得有得便宜賣乖之嫌。
“說實在話,盡管這個政策對我們而言受益太大了,但打心底和絕大多數非U23者的想法一樣。確實有點傻。為了強推我們U23而毀了苦心經營多年的中超聯賽的話,代價實在太大了!之前有人說建議用國奧組隊打中超或者中甲,就已經有異議聲了:認為讓整個聯賽陪我們‘玩’,是否合理?!但這次反對的意見聲音比國奧打聯賽還要夸張得多,就很說明問題了”,一位本賽季已經憑借U23政策得以打上主力的97后球員認為新政還不如讓97國奧單獨組隊打聯賽合適。
具體談及新政,97后球員的態度還是有些底氣不足:“現在完善具體實施辦法還沒出臺,這些天反對的聲音那么多,估計很多細則還會修改的。對于我們U23甚至更小的球員而言,也不能全靠政策才能踢上球,自身也得努力,自己得爭氣,不管怎么說我們這撥人是遇到好政策了,別讓外界失望吧。”
綠城重用97后球員的利與弊
說到本賽季執行U23政策最徹底的球隊,杭州綠城無疑脫穎而出。因為降入中甲加之投資人不斷收縮球隊運營成本的關系,綠城可以說是絕對主動使用U23而無關新政。
本賽季中甲前10輪,綠城幾乎每場比賽的U23首發都過半:94的孫正傲;95的程進;97的吳偉、童磊、王東升、高華澤、劉逸都是首發陣容中的常客。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門將、中后衛以及鋒線的關鍵位置,綠城選擇的還是清一色非U23球員——守門員是國家二隊成員鄒德海,89屆的陳曉和王冠伊是主力中衛(澳大利亞國腳中衛斯皮拉諾維奇長期傷缺),而進攻端則靠兩名巴西外援拉蒙和加比挑大梁。
聯賽第8輪開始,綠城三名外援全部受傷導致球隊被迫排出全華班。尤其是在鋒線支點位置因為無人可用,只能派上93屆邊鋒羅競客串中鋒。是輪綠城做客3比2擊敗難求一勝的北控,積14分躍至積分榜第5,距離領頭羊大連一方也僅有5分之差。
僥幸客勝北控之后,綠城繼續全華班作賽接連不敵毅騰和黃海,而這兩場比賽的U23首發總計為11人。洪明甫下課的導火索一方面是戰績不佳,另一方面則是排兵布陣上與俱樂部分歧太大——綠城投資人誓奪今年天津全運男子足球甲組冠軍,因此一線隊必須為全運練兵服務——按要求每場比賽必須得有4到5名97后球員進入首發名單。洪明甫也深知如此安排勢必導致戰績受損,加之內外援方面球隊在降級后幾無扶持可言,雙方的合作走到了盡頭也就順理成章了。
可以說,即使沒有足協的U23政策,綠城也會獨樹一幟地給小將練兵,今年就可以輕松應付來年令人頭疼的猛政。
綠城全方位起用97后球員領先足協重典一個賽季,關鍵還在于球隊自身財政實力問題,因為沒錢索性在中甲賽場加急鍛煉小將,也有望盡快培養出下一批石柯、謝鵬飛、曹海清等,便于未來高價賣出套現實現循環換血。加之有實際的全運練兵需要。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戰績無法得到任何保證,沖超癡人說夢,最終使得洪明甫黯然離去。
綠城理應成為U23重典的一面鏡子,折射出其中利弊——確實可以讓U23球員得到充分的鍛煉機會,但競技成績沒有任何保障,比賽內容也乏善可陳,更沒有球星撐場面。隨之而來的是球隊關注度、球市都處于極低值。
換句話說,綠城之于U23的態度,可以受到中小俱樂部追捧,比如中超的U23代表河南建業,賈秀全麾下多位U23球員輪番登場,本季的陣容輪換也足以符合下季重典。
因此,對于部分中小俱樂部而言,三外援輔以3個U23球員首發問題不大。但較之U23人才儲備不足的小球會來講(比如長春亞泰、延邊富德、遼寧宏運等),難道需要效仿外援傷停的綠城用零外援全華班出戰?!至少對于豪門球隊而言,寧愿用3外援配3個U23或者雙外援雙U23的配置來保持相對的陣容競爭力,靠外援來沖抵U23短板。
一代不如一代的青訓 距離日韓越來越遠
早在年初首部U23政策推出后,圈內都認定受沖擊最大的無疑是93國奧年齡段成員。在上一個奧運周期,這批被扣著史上最差、最缺乏星相、最乏人問津的國奧,本賽季官齡進入本命年,嚴格意義上而言已進入中生代。
綠城以93屆青訓引以為傲,然而相比徐根寶培養的89一代出了兩位數的國腳,綠城系青訓至今無人可以在國足站穩腳跟。其實不僅是綠城,放眼整個93年齡段,仍沒有任何一名球員可以在現役國家隊陣中打上首發,幾乎都是國足的絕對替補或是邊緣國腳。目前國家隊主體依舊由85國奧黃金一代和89國奧為主體構成,當他們逐漸接近或已過而立之際,93后球員依舊無法讓人看到接班的實力和跡象。
很多人在為93屆鳴冤,剛剛進入中生代成熟期,卻要受到U23球員的沖擊,生存空間愈發變窄,上面還有85、89兩屆老大哥競爭可謂腹背受敵。遠的不說,試問U23時的張琳芃、武磊已經到了怎樣的高度?!還需要為聯賽主力位置發愁?更遑論十六七歲已經在頂級聯賽平臺登場的王永珀、黃博文們。
而今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成了國內足球圈各方共識。當93屆遠達不到上兩屆球員水準之際,還要奢望通過拔苗助長97后的方式來實現逆天改命?
面對天賜良機,97后球員在私底下也承認技不如人的現實:“一代不如一代,除開我們自身能力限制之外,青訓水平不高也是一大關鍵。”
武漢卓爾在95年齡段球員儲備領域堪稱翹楚,因此今明兩年的U23政策對于該隊而言幾無沖擊可言。
一位卓爾的老隊員表示:“其實聯賽如果發展健康的話,高層也不會頒布強制性措施來倒逼各隊使用U23。關鍵是目前國內足壇發展已經呈畸形狀了,足協在通知中并沒有說錯:不少俱樂部為追求短期成績、盲目攀比、高價引援、哄抬價格的行為,干擾了職業足球聯賽市場秩序,有礙職業足球健康、穩定發展。自覺使用U23球員的球隊,無疑是青訓基礎工作做的不錯,有足夠青訓儲備的球隊。比如山東魯能就可以在第一時間自信地對新政表達出自己的立場。這其實就跟普通讀書的孩子一樣,通常越是成績好的學生讀書越是自覺,而差生反而要被逼著才能學,但再怎么管教約束,學習成績往往還是不盡如人意。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其實和主動用U23和被動用U23的實質和效果是一樣的。”
U20世界杯上,韓國乃至越南97屆球員將國內同齡人的差距越拉越大,97后球員也感慨:“為何日韓本國聯賽不需要這樣的趨勢?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很好的體系:踢得好的成熟型精英球員都在歐洲主流聯賽打拼,而本國聯賽就是本土新秀的展示舞臺,現在亞冠賽場上也很明顯,日韓聯賽俱樂部的外援可能至多只有我們中甲外援的水準,人家早已不需要通過任何人為的政策來限制外援扶持年輕球員發展了。”
相關方面之所以推出重磅新政2.0版,也與部分球隊本賽季執行政策不自覺有關。而這也與足協年初的第一版U23規則太過粗線條存在關聯:沒有任何對于U23球員出場時間的約束,僅僅是必須一個首發一個替補,部分為追求成績的球隊U23出場10多分鐘即被換下的現象層出不窮。結果惹得更高層怒懟——索性以暴制暴,逼迫不自覺的球隊強行使用U23新秀。
此番足協提前大半年通知改革,給各隊預留了足夠的準備時間,盡管目前細化規則尚未出臺,惹得各方面猜測版本無數,比如U23與外援人數對等究竟怎樣使用才算符合規定,這都有待最終敲定的版本細則。
但這終究還是有矯枉過正之嫌——除極個別超級豪門外,絕大多數群體都擁護限制外援措施,讓中超聯賽話語權盡可能回歸本土,也能減輕中小俱樂部運營負擔,即使此舉會大大降低聯賽星味和吸引力。
事實上,中甲賽場三外援設置已經多年,不少球隊聯賽進程中遭遇外援傷停,只能使用雙外援、單外援乃至全華班的情況并不鮮見,本土球員依舊在主力陣容中占據著重要組成部分,年輕球員自然而然地可以在一種正常理性的生態模式環境下得到表現機會——當各界吐槽不少中超球隊利用規則漏洞讓U23球員象征性走過場之際,中甲賽場上這樣不自覺的不良現象可謂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