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二次轉會正式開窗 新政將遏制土豪隊爆買?

馬德興06-19 13:00

體壇周報記者馬德興報道

今天(19日),2017年國內夏季轉會窗將正式開啟。窗口開啟之前五天,中國足協公布了《2017賽季夏季注冊轉會期收取引援調節費用相關規定》,按新規,虧損俱樂部引進的外援每人不得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國內球員每人不得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若超過標準將等比例全額收取引援調節費用。在這樣的新政出臺之后,今夏各家俱樂部會有何動作?這無疑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里引人關注的焦點話題。不管怎樣,新政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遏制中超“爆買”現象。

“爆買”并非正常現象

在今年冬天的轉會市場上,中超各隊據說總共燒了差不多25億元人民幣,上海上港隊以6000萬歐元引進巴西中場球員奧斯卡更是成為了今冬轉會市場上的“標王”,而中超本土球員的標王也超過了1.5億元人民幣。一方面,必須要承認,這些大牌外援的到來確實是提升了整個中超聯賽的關注度。但另一方面,為了一個職業聯賽,花這么多錢,是否有必要?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轉會市場上的“黑金”與“黑洞”太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超的“爆買”其實是讓整個世界足壇的轉會加碼進一步提升。

一個不容忽略的情況是,由于中超聯賽的加入,全球轉會市場的球員身價因此翻番。同樣是一名在英格蘭聯賽中效力的外籍球員,如果有土耳其或其他國家的聯賽球會看上,或許只要300萬歐元就可以搞掂;但如果是中超球會出面,價碼直接就翻番變成600萬歐元!這就使得中超球會平白無故地不得不多花“冤枉錢”去引進外援。

這并不只是因為中超聯賽水平不高、對那些大牌外援缺乏足夠吸引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前些年國內個別俱樂部在引援市場上的“大手大腳”、人為加價,給國外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反正中國人有的是錢。”所以,只要聽聞中國球會有意,歐美俱樂部就直接價碼翻番。再加上轉會過程中的“黑洞”、“黑金”等,諸如層層回扣、經紀人在其中做些手腳,整個轉會市場的價碼已經被無限放大和抬高。

所以,某種程度上,中國足協出臺相關政策,為的就是遏制這種“高價引援、哄抬價格”的行為。譬如說,切爾西俱樂部今年冬天就打算將科斯塔轉讓給西班牙馬競俱樂部,但因為中超某球會有意,經紀人門德斯專門找到了切爾西老板阿布、出面阻止了這種交易,并告訴阿布稱:中超有球會愿意花2.5億歐元(包括轉會費、簽字費、年薪等)引進科斯塔、保證切爾西俱樂部只賺不賠!盡管這樁交易最終擱淺,但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中超俱樂部在投入方面的隨意性,甚至是“任性”,根本就不考慮本俱樂部財務狀況。

限價政策未必不是好事

在中國足協出臺新政的同時,國家層面對資金的外流現象也越來越警覺,外匯管理越來越嚴格,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益于“新政”的實施。盡管不少俱樂部依然希望能夠引進一些好外援,但由于資金輸出不再像過去那么容易,這其實也可以讓各家俱樂部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外援來改變球隊命運的做法。

最近一兩年來,中超各隊引進的大牌外援數量越來越多,但在本質上并沒有改變中超聯賽,造成的客觀情況是:誰有錢、誰“燒錢”,誰能夠引進大牌外援,誰就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至于俱樂部自身財務狀況、俱樂部自身梯隊建設,并未真正受到重視,反正外援靠買、內援也靠買,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這客觀上“炒”高了市場價格,讓現在的球員身價充滿了“泡沫”。

夏窗開啟之前,中國足協出臺限價,并不像外界所宣揚的那樣“一團糟”,在某些方面未必不是好事。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諸多原本談好的所謂大牌外援、內援轉會事宜暫時沒有了下文。不管是國內俱樂部還是國外俱樂部,特別是那些一心想從中國俱樂部“敲一筆”的歐美俱樂部和經紀人,突然會感覺生意沒那么好做了。中國足協出臺這個限令,要的或許就是這個效果。

當然,畢竟今天窗口才開啟,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家俱樂部將如何變著法子來應對足協的新政?尚需時日觀察。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