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電競是玩物喪志? 95后電競少年的“逆戰”之路

馬驍06-30 07:40

從不被認可,到大力支持;從玩物喪志,到新興產業。越來越多的人接觸電競,了解電競,甚至享受電競。中國電競的用戶規模也從2014年的8000萬飆升至1.7億人次。

去年,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文化部及教育部相繼發文大力支持電競作為運動項目,發展賽事,培養文化,孕育人才。在潮流和政策的雙重推動下,電競的社會認同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職業選擇。

同時,中國電競產業的商業價值也逐漸凸顯,賽事獎金的上漲;明星選手、知名主播的身價提升;游戲直播行業爆發;電競周邊衍生品大賣等,都折射出中國電競產業的無限可能。

電子競技的蛻變也給無數一線從業人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逆戰》官方賽事解說王奔的故事就是許多電競從業人奮斗的縮影。年紀20方出頭,其電競職業履歷已成厚厚一本。從“打雜”到冠軍領隊,再到電競紅人。王奔譜寫了一出“逆流而上”的電競少年奮斗史。

接近強者,贏得機遇

1995年,王奔生于四川資陽,小時候在父親自營的網吧受到游戲環境的熏陶,父親特意把《傳奇》角色中的寵物也取名為王奔,看著游戲中的“自己”打怪升級,小王奔感覺很新奇。也許從那時起,王奔就被烙上了電競基因,雖然在那個時代,游戲還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表現。

2010年,首爾電競節,“70kg”郎帥率領龍行戰隊狂掃日韓對手奪冠,這一英雄事跡引得無數網友拍手稱快。出于對電競的熱愛和對強者的崇拜,王奔也很想結識這些強者與其為伍。

一次偶然機會,15歲的王奔在線上加入了龍行戰隊,成為其中一員。他從YY接待的崗位,一路升為戰隊副隊長。王奔不停與遇到的同行攀談交友,結識了許多圈內人士。他的想法也很簡單,“如果你比我厲害,那我就要認識你。”就這樣,王奔在電競行業逐漸敲開門路。

那一年的電子競技不乏明星選手,李曉峰、820、Alex、70kg,這些電競名人使許多玩家有了電子競技的概念。雖然當時整體環境不佳,選手薪資與社會地位不高。但從業者對電競的熱情絲毫不減,各地的俱樂部也在迷霧中摸索前行。

2011年,騰訊開始發力電競。作為中國最大的IT企業,手握最具影響力的社交產品,騰訊的到來讓所有電競從業者看到了希望。

經過近兩年的積累,王奔在FPS電競圈混了個臉熟,“雖然不是什么人物,但誰都知道有我這么個人”,已經17歲的王奔對自己的人脈小有信心。也因此收到了俱樂部的橄欖枝。——時任遼寧傾城俱樂部的經理肖玉成,邀請他去做戰隊的直播管理。在大多數人眼里,17歲是志學之年,但王奔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只身前往北方踏入電競世界。

千里之行踏入前線

從四川到沈陽,第一次看到選手訓練的真實場景令王奔激動不已。“當時真的很興奮,親眼看到世界冠軍級別的人在訓練,”王奔如是說。

名義上是“直播管理”,但王奔的實際工作就是打雜,年輕好學的他什么都做,不僅要協調隊伍事宜,像打掃衛生、買飲料的瑣事也不在話下。

同時,王奔繼續廣交好友,只要是比他有能力的人,他就會聊上幾句,爭取建立聯系。隨著時間的積累,王奔的能力也有了提升,工資也從1000漲到2000。

18歲生日,王奔和俱樂部同事一起慶祝。雖然提前告別校園,但與同齡人相比,以王奔為代表的奮斗青年,往往有著更早的獨立意識,十幾歲就會思考如何變得更強、更優秀,如何在業內嶄露頭角。他們不停往高處攀登,源于年少的熱血和對游戲純粹的熱愛。

但熱愛難掩不被重視的苦澀,一年過去了,王奔在戰隊還是最底層,工作也多為瑣碎之事。志向高遠的王奔感到失落,據他回憶,“當時覺得圈里所有人都比我有地位。我不想一輩子打雜。”

出于對未來的負責,王奔選擇離職。AG俱樂部的老板得知后主動聯系他,將其納入麾下。而騰訊出品的《逆戰》也在12年剛剛發行。王奔從這款游戲看到了FPS電競的希望,有了充足的人脈資源和能力的提升,王奔決心在電競業內搞出一番名堂。

爭論與革新

就在王奔蛻變路上的第一個轉折點,電競行業迎來了一次激烈討論。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文件,為備戰亞洲室內和武道運動會,將成立17人的電子競技隊伍。跳水隊員何超在微博質疑此舉,認為電子競技不算體育。

此事一時間引發多方爭論,可喜的是,雖然電子競技在當時影響力欠缺,但仍然有許多玩家和電競愛好者支持電競。事件最終以何超、何沖兩兄弟公開道歉告終。

在國家體育總局將電子競技納入體育項目10年后,人們對電子競技的了解因為一場爭論而深入,這一插曲也為電競從業人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堅持和努力不會白費,王奔也深諳其道。

來到AG戰隊后,他全身心投入直播事宜。一度將戰隊選手的第一視角打造成點擊量第一的視頻欄目。當時他已嗅到直播的風口即將來臨。不過當時的職業選手在薪資不高的環境下,更看重眼前利益,錄制直播的熱情漸漸消退。這份工作無疾而終,但王奔卻與AG的隊員結下兄弟情誼。

作為FPS類游戲的后起之秀,《逆戰》逐漸在市場上握有份額。AG俱樂部招徠《逆戰》最強五人,成立《逆戰》分部。王奔也在不斷更新的電競快車上完成了第一次跳躍,從直播管理升職為AG《逆戰》分部領隊。起初,他陪著AG戰隊經歷了幾連亞軍之憾,王奔努力提升隊員間的溝通效率,AG隨后盡顯王者本色,連續拿下各項賽事冠軍。

同年,電競賽事也經歷著更新換代,第三方賽事逐漸疲軟,英雄聯盟S3世界賽與Dota2 TI3的空前反響引領了游戲開發商自辦賽事的潮流。《逆戰》也相繼推出城市巡回賽、逆聯賽與NSL(《逆戰》超級聯賽),全面布局電競賽事,給懷揣電競夢的普通玩家提供了通往職業選手道路的捷徑,也為許多網吧和電競場館拉來了客流量。

NSL(《逆戰》超級聯賽)現場

賽事內容產出需要大量人手,包括賽事執行、現場統籌、裁判、主持人以及賽事解說等多個職位均出現缺口。

王奔也抓住機遇,坐上了解說席。他最需要感謝的是人生中第二個伯樂,前《逆戰》賽事經理吳桐。

風口上的抉擇

早在沈陽時,王奔就認識吳桐,暢談行業發展之余,在領隊工作上吳桐也給了王奔很多指導,對其照顧有加。

2014年游戲直播平臺迎來爆發,賽事內容是重要一環。《逆戰》賽事逐漸鋪滿全國,在二十余個省市,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數萬玩家參賽。賽事的蓬勃發展給許多從業者帶來了機會。在王奔19歲生日那天,吳桐讓他去嘗試解說一場比賽。

面對線下玩家的熱情,王奔有些緊張,第一場他“惜字如金”,只顧搪塞。這樣的狀態王奔自己也無法接受,調整過后,王奔放開自己。第二場比賽,他打開話匣,漸入佳境。用他的話說,“至少達到了還能用一下的程度”。

斗轉星移,王奔對比賽的深刻理解成了他的優勢,同時由于自己是冠軍領隊。每次解說前,他都會向自己的兄弟們——AG隊員請教各隊成員的打法、習慣,及槍械信息。有了這些“獨家信息”,王奔解說功力日益深厚,逐漸在解說臺站穩腳跟。

領隊身份帶給了王奔核心競爭力,卻也成為了他更進一步的障礙。由于AG戰隊是決賽常客。為了避嫌,王奔一直沒能踏上決賽的解說臺。習慣了力爭上游的他自然不甘混跡二線。為了要做最好的解說,他辭去了領隊工作。與那一年的許多主播一樣,他們用青春做籌碼,希望能書寫直播和電競行業的未來。

王奔成功了。

2014至2016年,中國游戲直播市場規模從4億元攀升到23億元。用戶規模也成億增長。賽事解說與游戲主播成為了電子競技的主力傳播者。幾年來王奔與《逆戰》賽事一同成長,從城市巡回賽,到《逆戰》超級聯賽,解說賽事的同時兼顧個人直播,陪大家聊比賽,熱議圈內大小事,扶搖直上成為《逆戰》紅人。與直播市場規模一同翻了幾倍的,還有王奔的收入。

從當年的月薪1000,搖身一變成為香車在旁的電競明星解說。現在22歲的他線下解說一場比賽就能收入幾千元。通過日常主播和電競欄目等途徑月入最多可達十萬。

王奔(中間)在現場與玩家互動

黃金時代的締造者

作為95后的奮斗代表,電子競技帶給王奔的提升,不止于物質層面。從默默無聞,到《逆戰》賽事頭牌解說,王奔在業內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就像以前他崇拜的電競明星一樣,王奔的一言一行也在影響著數萬玩家和志在加入電競的熱血青年。

從池中金鱗,到產業巨頭,電子競技多年來的轉變也令他深有感觸,他坦言:“關注的人更多了,現在關注電競的不只是玩家了”。同時他也認為電子競技與體育有相通之處:“《逆戰》比賽中突破手,狙擊手分工明確;投擲物的時機、進攻與防守路線選擇需要個人頭腦和團隊配合。這些都與籃球、足球的某些地方很相似。”

與傳統體育相比,電競的產業化仍面臨許多問題:

俱樂部如何在做好人才培養、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提高成績,實現全面盈利?

電競的巨額流量能否有多樣化的變現方式?

電競內容未來方向是娛樂化還是體育化?

電競用戶如何能有更好的追夢途徑和觀賽體驗?

當下的數萬從業者正一起努力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久前,騰訊電競6·16發布會的內容就令許多業內人士受到啟發,騰訊對電競的巨大投入和長遠規劃必將吸引更多其他領域的巨頭一同加入,在國家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共同探索出上述謎團的答案。

電子競技迎來黃金時代,王奔是其中締造者的代表,也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未來的電競行業還會有數十萬個與王奔一樣的有志青年加入,他們也將與中國電競的騰飛一路同行。

電競  /   逆戰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