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首進全運會 既是體育改革的風向標也是受益者

特約記者丹寧述評
第13屆全運會龍舟決賽將于7月15至17日在常德市柳葉湖水域舉行,本次全運會龍舟決賽由國家體育總局主辦,湖南體育產業集團與體壇傳媒承辦。
讓人多少有些震驚的是全運會龍舟比賽的規模: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4支隊伍662名運動員、教練員參賽,賽事設有22人龍舟和12人龍舟兩個大項,各分男子組和女子組兩個組別,分別將在100米、200米、500米直道賽三個項目上展開角逐,共產生12塊金牌……無論是參賽人數、比賽規模還是產生金牌的數量,常德,都將成為天津之外,最大的全運會競技場。
群眾體育走上全運會大舞臺,本來就是大新聞,一項龍舟比賽產生12塊金牌,在四年前的遼寧全運會賽場,誰能想象得到龍舟會成為全運會比賽項目,而且是金牌大戶?
當然,對于內行來說,龍舟比賽的火爆并不讓人意外,因為龍舟真正意義體現了全民健康、全民參與,這是老百姓最喜歡的項目之一。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下,每年端午前后,不管南方北方,只要擁有足夠的水面,龍舟比賽的蹤影遍布大江南北,這是對傳統最好的傳承。同時,龍舟比賽又有強烈的競技性,而且近年來隨著中華龍舟大賽等賽事的火爆,原來只不過是民間活動,而且地方色彩鮮明、器材規格、參賽人數、比賽線路長度都五花八門的龍舟比賽,現在龍舟比賽越來越規范化甚至國際化。
而且,龍舟的蓬勃發展符合當下體育改革的大潮,具備旺盛的生命力與美好的前景;傳統的競技體育,如果不能在奧運會、全運會舞臺上拿成績,那么體制內的運動員就沒有太多體現價值的空間,而龍舟比賽則不然,標準化了之后,才方便推廣,但標準化不會妨礙各地自己龍舟文化的傳承,因為還有大量區域性的賽事,那些標準都是他們自己的。在佛山、麻涌這些龍舟賽事群眾基礎雄厚的地區,老百姓愛看愛玩,不少有實力的老板們也愛參與,旗下龍舟隊員年收入幾十萬人民幣的不在少數。比起專業的運動員,他們早就向市場要飯碗了,全運會對他們而言僅僅是個展現的舞臺,而不是價值的全部。
“中國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科學性或許有待考證,但至少,龍舟大賽的關注度遠遠超過筆者觀摩過的很多所謂世界級賽事。門可羅雀的賽事沒少見過,除了主辦者、運動員再無人關注,除了給體育主管部門的政績單上再增添一兩塊金牌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正因為如此,龍舟賽的人氣之旺才讓人艷羨。筆者觀摩過不少站中華龍舟大賽,幾天的比賽中,現場觀眾人數突破十萬輕輕松松。這樣的人氣,大概只有馬拉松比賽可以媲美。中國的諸多賽事,僅僅是金牌的狂歡,觀者寥寥,影響近乎于無。如何把體育賽事辦成“體育的節日,人民的盛會”?龍舟比賽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
原來,四年一屆的全運會比拼的是體制內精英運動員的儲備、選拔、訓練和比賽,除了極個別項目之外基本拷貝了奧運會的項目,如今本屆全運會共設置包括馬拉松、柔力球、健身氣功等群眾比賽項目19大項126小項,各地通過海選、預賽等環節,吸引了眾多群眾參與到全運會的比賽中,預計有8000余名群眾選手登上最后決賽階段的比賽。
這實際可以解讀為群眾體育的重要性上升,也可以解讀為傳統精英體育的沒落,國家體育總局的這盤“改革”大棋,讓秉承傳統思維模式的體育人將無所適從。
以前很多國內的綜合性運動會,雖然都說金牌、獎牌不搞排名,但是實際上各省市代表隊有個心照不宣的排名,這也是約定俗成之事,而大量群眾體育項目的進入,從省市體育局的角度來看,以金牌數為導向、為抓手將越來越難以操作。龍舟比賽還將是一個風向標,因為龍舟比賽乃至其他群眾體育一樣,不管是競技還是人才的培養、聚集,有自身不同于舉國體制的發展規律,傳統意義上體制內的精英管理人員短時間之內是無法適應這樣的局面的,因為項目發展和影響,不可控,而且無法彰顯他們的不可或缺。龍舟賽事的12金分攤到各省之后,對于傳統的金牌榜沖擊巨大,大量的群眾體育金牌“摻沙子”之后,傳統的排名模式將變得越來越難甚至“不可”操作。或許這就是改革的副產品,也說不定就是改革的初衷。
從這個角度來看,將會產生12塊全運會金牌的龍舟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改革的標志。來常德,目睹龍舟比賽的盛況,說不定未來很多年之后回首,這將是中國體育的一個標志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