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13家中超俱樂部欠款問題出在外援轉會補償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c992d033-cfdd-4da4-83fe-a0cb0df64e9b.jpg)
記者肖良志北京報道
7月25日,中國足協向包括13家中超俱樂部在內的18家單位發放了函件,要求各俱樂部在8月15日之前解決拖欠工資、獎金、相關稅費等問題。實際上,絕大多數存在的問題不是工資、獎金,而是“外援轉會過程中發生的聯合補償費用”。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FIFA根據收到的材料,列明了在外援轉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俱樂部,然后傳給了亞足聯,亞足聯在7月11日把函件傳到了中國足協。當FIFA把資料傳到亞足聯的時候,亞足聯感覺臉面無光,他們認為拖欠工資、獎金等是非常惡劣的行為,所以要求中國足協督促解決,否則不會讓相關俱樂部參加亞冠聯賽。
中國足協在7月11日接到函件之后,迅速和各俱樂部進行了聯系,絕大多數俱樂部是因為“外援轉會補償”有問題,其中有的俱樂部已經解決,有的俱樂部則表示等到對方俱樂部的正式函件之后再付款。就在7月25日下午晚些時候,有些在18家名單中的俱樂部還致電中國足協,稱問題早已解決,為何現在又曝出新聞?中國足協告知各俱樂部,已經解決問題的,就讓外界知道問題已經解決,不是惡意拖欠。(注:一些中超俱樂部第一時間發表了已經結清款項的聲明)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問題,一是與國內職業俱樂部對“聯合補償機制”不夠重視有關,另外就是確實有些俱樂部在這方面不夠主動。具體到國內方面,此前極少有俱樂部買國內球員之后主動給相關培訓單位青訓補償。因為長期不重視,國內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球員追蹤機制”,當一個球員歷經幾次轉會之后,很少有人能夠弄清楚該球員的培訓單位有哪些,相關的培訓單位也沒有形成主動索要青訓補償的習慣,導致國內沒有形成青訓補償的良好環境。
另外,買人的俱樂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主動去查詢所買球員都經歷過哪些培訓單位的培訓,更不會主動去付青訓補償金。同樣,當外援發生轉會之后,國內的職業俱樂部也沒有主動按照聯合補償機制進行青訓補償的習慣。但是,國外的俱樂部和培訓機構不同,他們早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機制,所以會在第一時間追討,然后上訴到FIFA。
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不熟悉也不了解外援的培訓情況,有時候擔心“受騙上當”,所以等FIFA有了反應之后再去付款。
不管怎么說,FIFA和亞足聯這次幫助討要相關欠款,還是有很大的警示作用,今后,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應該按照國際慣例形成“聯合補償機制模式”,尤其是應養成主動向培訓單位付款的習慣。在國內球員方面,要為每個職業球員建立“培訓檔案庫”,當發生轉會的時候,只要符合條件,按照“培訓檔案庫”向培訓單位付款。
附18家俱樂部名單:北京中赫國安、北京人和、長春亞泰、重慶當代力帆、大連超越、河北華夏幸福、廣州恒大淘寶、廣州富力、江蘇蘇寧、遼寧宏運、山東魯能、上海申花、上海申鑫、上海上港、石家莊永昌、天津權健、天津泰達、青島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