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壕玫瑰】卡拉巴克:精神戰勝現實 足球藐視戰爭

9月13日2:45 歐冠C組
切爾西VS卡拉巴克
體壇+記者黃潤鋒報道
當1993年8月卡拉巴克擊敗FK Khazar Sumgayit問鼎阿塞拜疆冠軍時,這支來自阿塞拜疆西南阿格達姆區的球隊甚至沒有慶祝——在戰火中沒有掌聲,也沒有鮮花。
阿格達姆區從1993年起,因納戈爾諾-卡拉巴克沖突被亞美尼亞占領,成為無人居住的緩沖區。即便如今,阿格達姆仍是一座“鬼城”,原來的居民也被迫遷到蘇姆蓋特和巴爾達。而經歷5年轟炸后,阿格達姆被占領的日子,就在卡拉巴克奪冠10天前。
奪冠后的卡拉巴克球員來不及歡慶,動身回到幾被炮火削平的家鄉尋找親人。這是卡拉巴克1951年7月23日建隊以來獲得的首座阿塞拜疆超級聯賽的冠軍,此外他們還包攬了同年的阿塞拜疆杯冠軍,以及次年的超級杯冠軍。這是一支從戰場上走到球場上的球隊,他們淬火涅槃,向死而生。
如今,24年過去了,連續四個賽季壟斷聯賽冠軍的卡拉巴克把戰火燒到了歐冠賽場。作為史上第一支打進歐冠正賽的阿塞拜疆球隊(頭圖),在踩著丹麥勁旅哥本哈根的“尸體”晉級后,卡拉巴克將與切爾西、羅馬、馬競等一流強隊同場競技,堪稱精神戰勝現實、足球藐視戰爭的典范。
戰爭中的求生圖騰
“這家俱樂部對阿塞拜疆人民來說就意味著一切,”卡拉巴克的公關主管伊布拉希莫夫感慨道,“我們的領土被占領了,通過卡拉巴克的成功,我們才吸引了世界的關注。”讓人心酸的是,卡拉巴克的主場不在家鄉阿格達姆,而是在首都巴庫的Azersun球場。
在1988年至1994年間,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的持續矛盾下,有2.5至3.5萬人喪生,超過100萬人流離失所,被迫背井離鄉。矛盾的焦點在于對納戈爾諾-卡拉巴克的控制,這是一個以亞美尼亞居民為主的帶狀山區,但卻因為國境線劃分,坐落在阿塞拜疆境內。
盡管通過俄羅斯介入調停,雙方停戰,但納戈爾諾-卡拉巴克還是落入了亞美尼亞手中,阿格達姆也變成了荒漠。這也是為什么阿塞拜疆方面要強制發射導彈攻擊納戈爾諾-卡拉巴克的首府斯捷帕納克特(阿塞拜疆稱漢肯德),此城市當時為亞美尼亞的要塞,后為今事實獨立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首都。
直到今天仍有亞美尼亞的狙擊手在阿格達姆的大街上巡邏,近25年來沒有人敢踏入城門半步,卡拉巴克的原主場Imarat球場也是空空如也。前卡拉巴克前鋒胡塞諾夫回憶道:“我們都不敢相信,這會持續影響到今天,突然間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都變得危險。在往返訓練的路上,包括訓練本身,還有比賽,都不能保證安全,炮彈不停地被拋射下來。”
在戰爭開始時,胡塞諾夫才18歲,在他心中,被炮火支配的恐懼,和足球帶來的感動,是成正比的。“在那時候,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希望我們踢出美麗足球。我們在只裝得下一萬人的球場里,面對著一萬五千位觀眾。在戰爭籠罩下,卡拉巴克成為了一個符號。”
就在危機不深化的時候,這支足球隊演化成了人們求生欲望的象征。卡薩諾夫,是卡拉巴克在阿格達姆的最后一個賽季的隊長,他后來說道:“在1992年的一場比賽前,我們必須先用泥土把球場上的一個洞補起來才能踢球,那個洞是被炸彈炸出來的。”
“打那起,我們知道了,我們正身處戰爭之中。”卡薩諾夫繼續說,“飛機常日盤旋在我們頭頂,但我們并不懼怕死亡。阿格達姆是我們的家,在那里踢球就是我們的職責,為了那里的人民,也是為了為我們而戰的人。”
政治博弈的棋子
阿格達姆最終在1993年7月淪陷,為了防止巴庫勢力死灰復燃,亞美尼亞軍方禁止阿格達姆原住民回來。但是卡拉巴克卻從中受益,因為這支球隊成為了伊爾哈姆·阿利耶夫政府的重要棋子。阿塞拜疆雖無力挽回納戈爾諾-卡拉巴克,但卻間接幫助卡拉巴克隊渡過了難關。
事實上,當時卡拉巴克已瀕臨破產,若不是生死關頭得到阿塞拜疆國有控股公司Intersun的巨資,球隊早已成為過去式。這個公司什么來頭?為何要這么做?原來,阿利耶夫的父親,也就是前總統老阿利耶夫于2001年下令,讓Intersun接管卡拉巴克,“在它被遺忘前拯救回來”。
在阿、亞兩國的政治博弈中,卡拉巴克早已不止是一家俱樂部,而是一枚關鍵的棋子。不管是對巴庫還是埃里溫(亞美尼亞首都),卡拉巴克都是個政治詞匯、籌碼。亞美尼亞人在口水戰中卡拉巴克受盡嘲弄,這支球隊被描述為阿塞拜疆腐敗政府的傀儡。所以,卡拉巴克的崛起對全世界而言是戰爭里的童話,只有亞美尼亞人不那么認為。
亞美尼亞知名足球組織FAF的發言人阿爾森·扎卡良表示,卡拉巴克挺進歐冠讓亞美尼亞遭受重擊,這其實是在粉飾歷史,“人們聽到的是,卡拉巴克是阿塞拜疆球隊,所以他們永遠都不會認同,卡拉巴克(地名)其實屬于亞美尼亞,這就像個政治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