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納合體拉沃爾杯太風光 創新多或促戴維斯杯改革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user_default.jpg)
體壇+特約記者孫海光述評
網壇賽歷中,很少有表演賽能搶了巡回賽的風頭,拉沃爾杯算第一個。相信過去這幾天,球迷們一定是被費德勒、納達爾的“花式秀恩愛”給刷屏了,“Fedal”也成為網壇經典的活久見系列,而能讓他倆從對手變成隊友的也只有拉沃爾杯了。
有意思的是,拉沃爾杯的前一個周末恰是戴維斯杯半決賽和附加賽,同為男子團體賽,二者不可避免地被拿來做比較。跟很多事情一樣,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在拉沃爾杯的超強陣容以及花樣翻新的表現形式面前,擁有百年底蘊的戴維斯杯則像一個沒了生機的老年人。當然,我們從積極的方面去想,拉沃爾杯的出現或有可能促使日漸式微的戴維斯杯進行改革。
先來說一說戴維斯,今年的半決賽在澳大利亞VS比利時、法國VS塞爾維亞之間進行。看看這4支隊伍的陣容吧,普通球迷能叫得上名字的球員只有戈芬、克耶高斯、特松加等幾人。再來看看稍后進行的拉沃爾杯,這份超豪華名單中包括了費德勒、納達爾、茲維列夫、伯蒂奇、蒂姆、西里奇、奎雷伊、沙波瓦洛夫、伊斯內爾等人。今年美網男單前16號種子中,有10人參加了首屆拉沃爾杯。超強陣容帶來的直接表現是:為期三天的賽事,開票數小時便被搶購一空。
當然,陣容只是最基本的,怎么用好這套陣容,或者是用什么方式去包裝更值得大家去關注。首屆拉沃爾杯從始至終,最吊球迷胃口的便是費德勒和納達爾的雙打,有這一場“活久見”的比賽便足夠讓媒體、球迷念叨上一段時間。
拉沃爾杯在呈現方式上也打破了球迷對網球賽事的固有概念,不僅對戴維斯杯,乃至對整個巡回賽都有借鑒意義。先說包裝,布拉格的場地被涂成史無前例的黑色,如果球員都穿著白球衣出戰的話,便是十足的黑白片了。此外,主裁身后兩側是兩隊寬大的候場區,有點類似花滑賽事中的選手等待區,整個團隊在一起可更好地溝通,這與同為團體賽的戴維斯杯是完全不一樣的。
再說轉播,拉沃爾杯在球網處增加了一個攝像機位,給球迷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同時,單雙打決勝盤均改為搶10,增加懸念的同時也縮短了轉播時間,更符合當下的觀賽需求。每個比賽日安排了3場單打和1場雙打,基本是一項巡回賽中央球場的賽程設置,不長也不短,也是現場觀眾可以接受的。
拉沃爾杯沒有積分,但架不住球星云集、賽制創新,頗受球迷和贊助商青睞,稱得上是巡回賽中的一股清流。 在一些人看來,拉沃爾杯大有趕超戴維斯杯的趨勢。當然了,拉沃爾杯當下還不可能取代戴維斯杯,但或許會給戴維斯杯一些啟發。
作為曾經最負盛名的網球團體賽,擁有117年歷史的戴維斯杯一度為各國網球綜合實力的象征。百余年來,傳統成為戴維斯杯的一個標簽。固然,傳統有傳統的好,但創新才是一項賽事持續發展的根本。近些年來,頂尖球星參與戴維斯杯的熱情越來越低,見縫插針的賽程、默守陳規的賽制都桎梏著其發展。
于戴維斯杯而言,改革勢在必行。過去幾年,國際網聯將戴維斯杯與奧運會資格捆綁,但收效甚微。一定層面上,戴維斯杯不妨借鑒下拉沃爾杯,從賽制、包裝、出場方式等方面做文章,或可迎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