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替補+換人規則的出現和改變使足球發生革命

小中11-08 13:31 體壇+原創

體壇+記者小中報道

現代足球運動19世紀中期發祥于英國,1863年10月26日,英格蘭足球總會在倫敦成立,那一天被視為現代足球運動的誕生日。可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足球比賽是不允許換人的。一直到1965年,足球才第一次引入了換人規則。對于現代足球而言,換人規則的出現影響深遠,它使足球運動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再牛的球員,都有被換下場的時候。有時候是因為傷病

1965年足總杯決賽 格里·伯恩的傷

1965年5月1日,英格蘭足總杯決賽在溫布利球場上演。對陣的一方是一代名帥香克利領軍的利物浦,另一方是利茲聯。比賽剛剛開始3分鐘,在與利茲聯隊隊長、前鋒博比·科林斯爭搶時,利物浦中衛格里·伯恩鎖骨折斷。

由于當時的規則不允許換人,忍著鉆心的疼痛,格里·伯恩繼續堅守在場上。90分鐘比賽,雙方都沒能進球。第93分鐘,格里·伯恩右路傳中,助攻隊友前鋒羅杰·亨特頭球首開紀錄。第100分鐘,利茲聯扳平比分。第111分鐘,伊恩·圣約翰將比分改寫成2比1,那個比分使利物浦拿到隊史上首個足總杯冠軍。

決賽過后,主帥香克利稱贊了格里·伯恩的勇敢表現。利物浦鐵衛足總杯決賽帶傷作戰也引發了媒體和輿論的熱議,它們呼吁英足總改變規則,在比賽中允許更換一名球員。

此前的幾屆足總杯決賽上,也出現過戰斗減員的情況,使有的球隊不得不以10人應戰,或者導致球員帶傷在場上充數。

1955年足總杯決賽對伯明翰城,曼城門將伯納德·特勞特曼頸部骨折,1957年足總杯決賽對阿斯頓維拉,曼聯門將雷·伍德下巴骨折,但他們都不得不繼續待在場上。

1955年足總杯決賽,雷·伍德受傷時,比賽還剩下17分鐘就結束。盡管頸骨骨折,但雷·伍德還是帶傷堅持。余下的比賽,他多次做出關鍵撲救,幫助曼城將3比1的領先優勢保持到終場哨響。

1957年足總杯決賽進行到第6分鐘時,德國門將伯納德·特勞特曼就受傷了。接受治療后上場,他不得不改踢前鋒,而中衛杰基·布蘭奇福勞則客串起門將。那場比賽,曼聯1比2不敵對手。

1959年和1960年足總杯決賽,諾丁漢森林邊鋒羅伊·懷特和布萊克本邊鋒戴夫·韋倫都是比賽中腿部骨折,被用擔架抬出場。1961年足總杯決賽進行到第20分鐘時,萊斯特城中衛倫·查爾莫斯腳踝受傷,但他堅持打完了比賽。那場決賽,萊斯特城0比2不敵托特納姆熱刺。

正是足總杯決賽上一系列的傷病促使英足總決定在足球比賽中引進換人規則。而換人規則的出現,使足球比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基思·皮考克:第一個替補上場的球員

1965/1966賽季,英足總正式引進換人規則。規則規定,每支球隊每場比賽可以有一名12號球員,一旦比賽中本方場上球員出現傷病,他可以替補上場。上場后,12號球員可以打受傷下場球員留下的場上任何一個位置。

足球歷史上,第一個以替補身份上場的球員是查爾頓球員基斯·皮考克(Keith Peacock)。那是1965年8月21日,英格蘭足球甲級聯賽(英超前身),查爾頓對博爾頓,查爾頓門將麥克·羅斯受傷。第11分鐘,基斯·皮考克替補上場,成為英格蘭足球甲級聯賽史上第一位替補上場的球員。

同樣是1965年8月21日,在基斯皮考克替補上場幾分鐘后,在巴羅對陣雷克瑟姆的比賽中,博比·克諾克斯(Bob Knox)頂替鋒線隊友上場,并為巴羅隊打進制勝一球。

數月后,博比·克諾克斯再度中途上場。巴羅隊門將撲球犯規被紅牌罰下并送給對手一個點球,客串門將,博比·克諾克斯表現神勇,撲出了點球。

那時,足球史上第一次出現替補球員這個稱謂。博比·克諾克斯等替補球員表現出色,拉開了“超級替補”(Super-Sub)時代的序幕。

有時候是為了改變打法或局面

從傷員替補到戰術調整

剛開始的兩個賽季,英足總只允許在出現傷病的情況下才能替換球員上場。自1967/1968賽季起,由于唐·里維(Don Revie)教練的緣故,替補規則擴大到非傷病情況。

時任利茲隊主教練在英足總的替補規則中發現了一個漏洞,他加以利用。在利茲隊的比賽中,在比賽的最后20分鐘,利茲隊總會有一名球員受傷。如果球隊輸著球,受傷的會是一名中衛。如果球隊贏著球,就會有前鋒受傷。

采用這種辦法,在比賽的末段,里維總能根據他的需要對利茲隊的場上陣容進行調整。誰都不是傻子,其他俱樂部的人看出了端倪,開始抱怨利茲隊受傷情況太過頻繁。

于是,英總足再次改變了游戲規則。自1967/1968賽季起,替補球員可以頂替任何一名球員上場,而不管他受沒受傷,但替補球員上場之后,如果球隊再有人受傷,就不能再換人,球隊得接受10人在場上應戰的局面。

有時候是對主力表現不滿

從一個換人名額到三個換人名額 從一名替補球員到七名替補球員

再后來,替補球員名額也增加了。1970年代,比賽大名單中可以有兩名替補球員。通常情況下,一個是門將,另一個是非門將球員。還是在1970年代,出場大名單中的替補球員名額增加到3人。1980年代,替補球員人數增加到5人。


有時候是為了讓主力休息一下

      1986年,英足總再次做出規則調整,允許每場比賽可以有兩個換人名額。世界其他地方也效仿英格蘭的榜樣。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是第一次允許替補換人的世界杯。不過,具諷刺意味的是,國際足聯允許在預選賽階段進行換人,但在決賽階段卻不允許換人。

1972年西德歐洲杯,是第一屆允許換人的歐洲杯。而當時,替補換人規則在各國聯賽和大洲俱樂部賽事上早已采用多年。1995年,足球比賽替補規則出現了新變化:每場比賽允許每隊更換三名球員,但第三個名額要留給門將位置。

這一新規則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它只生效了一年多時間。1997年,足球比賽替補換人規則再次發生變化:每場比賽每隊可以替換三名球員,而不再規定其中的一個換人名額要留給門將位置。

也是在1990年代,球隊比賽大名單中的替補球員人數由5人增加到7人,也就是說,每場比賽開始時,每隊可以有7名球員坐在替補席,每隊每場比賽的比賽大名單中可以有18名球員。不過,有三屆世界杯,國際足聯允許球隊中所有球員都可以被替換上場。

2016年3月,國際足聯對足球比賽換人規則再度進行修改,在當年的里約奧運會足球賽事上、當年的U20女子世界杯上和世俱杯上,允許球隊在加時賽階段使用第四個換人名額。

有時候是為了讓表現突出球員接受球迷的掌聲與喝彩

“超級替補”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替補們開始在足球比賽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替補換人規則標準的變化也使得足球在戰術上發生了的進步。

替補球員體力好,被換上場之后可以給球隊帶來新的活力,提高比賽的質量,使比賽的末段不會因為場上球員的疲勞和進取心的喪失而成為垃圾時間。

相比主力球員,替補球員水平并不差,也各有特點。他們上場之后,能給球隊帶來技戰術方面的變化。時至今日,關于替補問題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只要做出正確的用人選擇,一支球隊可以靠替補席上的球員贏得勝利。

基斯·皮考克


足球  /   替補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