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球員身份證造假難識別 材料越全造假越嚴重
體壇周報記者馬德興成都報道
2月9日,2018年全國男足青少年U13(2005年齡段)錦標賽第二階段比賽將在四川成都溫江基地展開半決賽,分別是富力足校隊對陣大連星輝宏馳隊、廣州恒大足校A隊對陣山東魯能一隊。兩場比賽的勝者將在11日爭奪冠軍,決出2017-2018年度全國青少年U系列的最后一項賽事冠軍。
然而,從U13錦標賽第一階段比賽開始之后,就先后傳出很多“聲音”。起因很簡單,主要是由于中國足協在此次U系列錦標賽展開之前并未組織骨齡測試,引發各方強烈反響。盡管近日足協已通知各年齡段在本月底進行骨齡測試,可是緣何不能在錦標賽開始之前就展開?如果展開了或許就能夠完全避免這次U13錦標賽期間的諸多非議。
盡管許多人都認為,憑借身份證就可以杜絕年齡造假情況,但實際上,在中國足協于2010年底第一次全面展開骨齡測試之前,當時參加全國青少年比賽要求除了遞交身份證之外,還需要出生證、學籍證明、戶口本等材料,一應俱全。可是,越是齊全,年齡造假現象越為嚴重。雖然外界這么多年來將年齡造假一事一直歸罪于中國足協,但其實是讓足協背鍋。
去年3月,中國足協在官網上公布了第一期骨齡測試結果公示表,參加測試的是2001-2005年齡段的男足運動員。記者在查看公示表中,意外地注意到一名2004年的南方某省小球員的名字似曾相識,經核對,發現在2016年足協的公示表中有完全一模一樣的名字,其13位身份證號的前9位數字也完全一模一樣,而且均在同一個省足協完成注冊,只是具體到年月日,開始有了變化。更令人生疑的是,這名小球員在2016年參加骨齡測試時,上報的出生年份為2003年,而到2017年2月參加骨齡測試時則變成了2004年。于是,記者便將相關材料提交給了足協。
中國足協也對此極為重視,隨即展開了調查,詢問該球員所在地方足協。而該地方足協也承認:這位同名同姓球員確實是同一人。但隨后發生的事情便令人哭笑不得了。既然是同一個人,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出生日期,明擺著就是造假,轉到中國足協紀律委員會之后,紀律委員會便與相關部門展開核查,準備實施紀律處罰。然而,該足協所在地的相關部門正式出具公函,稱這名孩子的身份證都是真實的。這一下令中國足協紀律委員會不知所措了。于是,整個事件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舊事重提,并不是想揭黑、批評中國足協無能,而是想說:實施骨齡測試,也是中國足協無奈之下采取的某種極端措施,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中國足協這個層面所能夠左右的。當許多人都在說日本、歐洲各國沒有骨齡測試時,恐怕不應該只是看到足球層面,它與整個社會發展程度是相匹配的。于是,這次2005年齡段U13錦標賽期間,參賽球員僅僅只憑身份證參賽,再度引起孩子家長們的熱議,也就不足為怪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果不測骨齡直接參賽,實施的是統一的標準,倒也無可厚非。問題在于這次錦標賽期間的規程規定:如果已經參加過骨齡測試,過關的,可以正常參賽;如果沒有過關的,則不得參賽。而沒有參加過骨齡測試的,只憑身份證就可以參賽。爭議也就由此而生。
在這次比賽期間,北方某球隊的表現異常突出,引起各界廣泛關注,但因為沒有進行過骨齡測試,許多家長都在指責“改年齡”。盡管這些家長們也拿不出證據來,但確實是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對中國足協這些年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良好聲譽是一個極大的傷害。而更令人蹊蹺的是,在第三輪比賽中,組委會通知某支球隊有三名球員不得再繼續參加后面的比賽,原因是某南方足協已經正式向中國足協提出上訴。當然,上訴的不是“年齡問題”,而是“資格問題”,因為這幾名球員最早的注冊關系在該南方足協,來到北方某隊之后尚未完成相關轉會手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次U13錦標賽是中國足協正式主辦的青少年賽事。但是中國足協卻才在近日通知參加中國足協組織的骨齡測試,那么在U13錦標賽中取得不錯成績的球隊,若在測試后發現有多名球員未能通過骨齡測試,那么,最終成績該如何計算?
所有這些麻煩以及隨之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按照這些年來中國足協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良好秩序繼續執行下去。但現在,打破了以往的慣例或是某種良好秩序,從而導致了今日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