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英青訓大思考Ⅲ:①中國青少年比賽次數太多?

馬德興02-12 16:30

體壇周報記者馬德興報道

2018年全國男足青少年U13(亦即2005年齡段)錦標賽第二階段比賽昨天(2月11日)在四川成都溫江基地落下帷幕,廣州恒大足校A隊以2比0擊敗大連星輝宏馳隊,獲得這個年齡段第一個全國冠軍稱號。隨著U13錦標賽的結束,今年中國足協主辦的六個年齡段全國青少年錦標賽也已經全部結束。不過,在采訪期間,不止是U13隊伍參賽隊的教練,甚至包括孩子們的家長也到處都在問這樣一個問題:“錦標賽結束了,聯賽在哪里?沒有了比賽,隊伍存在的意義何在?”

中國青少年特別是精英球員的培養,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比賽太少,高水平與高質量的比賽更少!”這已經越來越成為共識。也正因此,中國足協為了搭建全國高水平的競賽體系、給青少年球員創造更多的高水平交流機會,可謂費盡心思。這些年來,從錦標賽到聯賽、到冠軍杯賽、再到去年新創辦的“青超聯賽”,都是在競賽方面不斷嘗試、不斷完善。應該說,經過幾年的摸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體系。而且,越來越多的隊伍也越來越重視由中國足協所主辦的全國性青少年賽事。

以錦標賽為例,各隊每一場比賽都很重視,尤其是在進入淘汰賽階段之后,除了前八名的爭奪外,“最叫勁”的比賽出現在第9到第16名之間的爭奪。為什么?因為按照這幾年來所形成的競賽體系,錦標賽與聯賽掛鉤,如果能夠在錦標賽上闖入前12名,則意味著參加聯賽時將進入上半區,也就是“高手”與“高手”之間展開較量。如果未能進入前12名,哪怕僅僅只是獲得第13名,意味著參加聯賽時就只能和水平相對更弱的對手進行較量,對自身的提高有限。這其實就是競賽的意義,連孩子的家長都很清楚:只有和高手進行比賽,才能有更多的機會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

當然,如果未能闖入前12名,并不意味著完全失去了機會,因為整個聯賽分為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比賽結束后,在上半區中名列最后兩位的隊伍將從第三階段開始參加下半區的比賽;而下半區成績最好的兩支隊伍有機會“升級”,這就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競爭。

即便如此,上半區前兩個階段強手之間的比賽也只有11場,后兩個階段強手之間的較量也是11場,一支優秀的隊伍,全年累計的比賽也就只有22場聯賽。再加上錦標賽最多的是8場,一支隊伍正常一年也就只有30場比賽左右。換而言之,這樣的高水平比賽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所以,在成都進行的U13錦標賽期間,當中國足協相關人員召集參賽隊教練進行座談、研討時,至少七位球隊的主教練在會議期間直言:“比賽太少,高質量的比賽更少!”

實際上,只要看一下2017年全國各個年齡段U系列的競賽安排,便可以發現:中國的青少年足球整體而言還是高水平比賽太少。根據統計,去年一年,各個年齡段所進行的聯賽總共場次才1171場!

但令人不解的是,居然有人直言:比賽太多!甚至有教練宣稱:他所執教的隊伍一年要參加六七十場比賽!這讓其他教練不禁反問:“究竟是哪一支球隊說比賽太多的?我們一年滿打滿算,加起來也就30場算是有點質量的高水平比賽,這支隊伍能夠參加六七十場比賽,參加的都是什么樣的比賽?我們怎么沒有那么多?”而據說,如今中國足協決定在2018年取消U系列聯賽,就是因為“比賽多了”。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