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視點⑩:電視觀眾看短道有盲區 裁判更注重過程

張會02-18 14:40 體壇+原創

      體壇+特約奧運冠軍張會述評

      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比賽的第三天,依然是意外與驚喜并存,判罰與爭議齊飛。中國隊沒有想到17歲小將李靳宇能在1500米拼得銀牌,但更出人意料的,恐怕還是武大靖早早止步1000米四分之一決賽。

      先來回顧一下當時的狀況:武大靖在沖刺前嘗試從外道超越匈牙利選手劉少林,兩人發生碰撞,前者一個趔趄后滑離正常線路,后者完成沖線,最終武大靖被判罰犯規,無緣晉級半決賽。

      看到這個超越動作,大家是否想到了此前女子500米決賽中,韓國選手崔敏靜被判犯規的情況?同樣是外道超越、發生身體接觸,也都是超越者被判罰違例。這兩個案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崔敏靜當時的身位并沒有占據主動,更像是"擠"到對手之前;而通過肉眼判斷,武大靖幾乎完成了超越。

      為什么用到"肉眼"和"幾乎"兩個詞?因為這里我們依然是以運動員和電視觀眾的角度去看待這次判罰。如果是裁判,他們在回放錄像時,尋找的判罰依據又是什么——是誰先變線,又是誰先發動的超越。想明白這一點,答案想必呼之欲出了。還是那句話,一旦超越動作不能達到足夠的"干凈",就會給裁判留下可判罰的空間。

      此外,我注意到每當出現爭議判罰時,電視轉播都會將選手碰撞的鏡頭反復、慢速播放,這是在盡可能向觀眾還原賽場的情況。但大家需要明確的是,電視轉播可看到的鏡頭,與裁判組在觀看回放時所動用到的鏡頭,依然不是一個量級的。裁判可以看到的角度,要遠比觀眾豐富,甚至能比運動員更接近事情的真相。所以僅憑電視轉播畫面來評價裁判的決定是否公正,并不客觀。

      我相信通過過往三個比賽日的經驗累積,以及李琰教練和裁判的交涉后,中國隊運動員對本屆冬奧的判罰尺度都會有更明確的了解。之后的兩個比賽日,希望中國隊能擺脫外部判罰的困擾,百分之一百的賽出實力。

      張會個人資料:

      中國短道速滑名將,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

      推薦閱讀:

      張會視點⑥:如何從崔敏靜犯規 看短道裁判判罰尺度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