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緣何與中國找不到甜蜜點? 伯尼模式“不接地氣”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36d6bd61-9a36-4899-82b1-fef7b91aab80.jpg)
特約記者茅為安報道
“中國為車迷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演出!”上周日2018年F1中國大獎賽結束后,今年擔任官方新聞發布會主持人之一的英國記者克里斯·梅德蘭德評論道。一場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比賽、座無虛席的看臺、火爆的氣氛,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漂亮的一場中國大獎賽。但更重要的是歷經15年,F1與中國終于磨合出了一個可以實現共贏的契機。
過去14年里,F1與中國就好像一對情侶,雖然彼此吸引,雖然攜手向前,雖然渴望白首偕老,但總是無法真正找到彼此心里的“甜蜜點”,甚至因為無法理解對方而遭遇尷尬。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本土媒體反復質疑著中國大獎賽是否有必要繼續舉行;而另一面,F1對于遲遲無法打開中國市場感到困惑,特別是當大量的中國資本進入國際足球市場之后,疑惑就更加明顯。
由于中國賽車文化的積累遠不及歐洲國家,所以注定了賽車市場的開發會經歷一個緩慢且艱苦的過程,甚至會因為暫時的不理解和不全面的比較,而引來反對。但是,隨著現場觀眾上座率的回暖,比賽周商業活動增多,以及媒體對于F1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功能也越來越理解,這個市場呈現平穩發展的軌跡。
很直觀的是,自由傳媒接手F1一年后終于在市場推廣上施展拳腳,而且邁出了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步:首當其沖的便是讓這項運動自2012年后回到CCTV5/CCTV5+熒屏,其次登陸了多個中國社交媒體平臺,而且首次在上海市中心舉辦F1車迷嘉年華。
“F1是一項全球運動。那些之前沒有被好好開發的市場,是我們現在的重點。亞洲整體上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特別是中國,”F1商業總監肖恩·布萊切斯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我們不擔心那些擁有悠久歷史的歐洲市場,但那些沒有被妥善開發的國家是F1必須加大投入的。去年離開上海時,我們還處于一個自我學習的階段。但是我意識到等F1再回到上海就是現在,中間有12個月時間,如果我們不主動出擊就無法改變局面,那是無法接受的。”
據悉,自去年九月起,布萊切斯和F1媒體版權總監伊恩·霍爾姆斯就多次來到中國,與他們希望合作的伙伴進行接洽,最終在2018賽季揭幕前實現了其心目中的媒體推廣計劃。
這么多年來F1無法在中國取得理想的發展成績,除了地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之外,最根本的是伯尼的模式無法與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結合,簡而言之“不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