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手記】第一場0比0 “默契球”招世界杯最大噓聲
體壇+記者畢陌發自莫斯科盧日尼基球場
一
世界杯比賽上好像從來沒有聽到過如此響亮的噓聲。
從上半場尾聲階段開始,場上的觀眾就開始大聲地噓比賽——背景是法國隊在后場不緊不慢地倒腳。
上半場補時階段,法國難得組織起一次有精氣神的快速反擊,丹麥隊戰術犯規,裁判向丹麥球員出示黃牌后,連罰定位球的機會都不給,就按照補時時間吹響了上半場比賽終場哨,盧日尼基球場又是一片噓聲。
下半場,隨著兩隊都基本確定晉級,兩邊無心進取。場上狀況如下: A隊懶洋洋地在后場倒腳,B隊不逼不搶,球場噓聲大作。A隊在噓聲壓力之下不得不攻到前場,失誤,B隊得球,倒腳,A隊收縮防守,球場噓聲大作,以此循環。
90分鐘踢下來,雙方完成了本屆世界杯的第一個0:0,實在想不起有什么有威脅的射門或者值得一提的瞬間,看臺上球迷漫天噓聲的氣勢都壓倒了場上奔跑的球員。
總結: 莫斯科陽光明媚的下午,在勝負毫無意義的情況下,雙方懶洋洋地進行了一場友好的攻防訓練。
其實雙方的對抗挺激烈的,但是真的沒有什么向前意識
二
法國和丹麥在國際大賽上是老對手了,站在教練席上的德尚肯定不會陌生。1998世界杯,2000歐洲杯,2002世界杯三屆大賽的小組賽,法國都碰上了丹麥。不過在這三場比賽中,現任法國主教練只參加了2000歐洲杯小組賽首場3:0擊敗丹麥的比賽。
丹麥這邊,主力門將卡斯佩·舒梅切爾的老子彼得·舒梅切爾參加了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歐洲杯這兩場對法國的小組賽。
彼得·舒梅切爾, 1998, 丹麥1:2法國
卡斯佩·舒梅切爾 2018 丹麥0:0法國
三
1998年小組賽最后一場比賽前,法國積6分已經提前出線,丹麥積4分凈勝球+1,小組第三的南非積1分凈勝球-3。這組的小組第二將對上狀態出色的準一流球隊尼日利亞,小組第一很有可能要去踢老牌強隊西班牙(當然幾小時后西班牙意外被淘汰了,這是后話)。
2018年小組賽最后一場比賽前,法國積6分已經提前出線,丹麥積4分凈勝球+1,小組第三的澳大利亞積1分凈勝球-1。這組的小組第二將對上狀態出色的準一流球隊克羅地亞(基本確定),小組第一有半數以上的概率要對上老牌強隊阿根廷(幾小時后,對手確定為阿根廷)。
小組第一出線,出門就碰梅西,怕不怕?
阿森納
1998年法國是怎么做的: 大規模輪換,主力門將巴特斯,隊長德尚,主力中衛布蘭克通通替補休戰,前兩場進3球的亨利下半場才替補出場——這屆世界杯法國還是東道主,根本丟不起輸球的面子。
2018年的盧日尼基,拿到首發名單一看 ——和20年前一樣,德尚把主力門將和球隊隊長放在替補席上。首發11人中,包括4名 絕對主力(瓦拉內,格列茲曼,坎特,盧卡斯·埃爾南德斯),2個輪換球員(吉魯,登貝萊),以及5個替補。
1998年世界杯小組賽,法國2:1丹麥,替補門將拉馬(左)守門
2018世界杯小組賽法國0:0丹麥 替補門將芒當達守門
五
兩條路線: 路線A —— 1/8決賽50%可能對阿根廷(粗略量化一下概率),另50%可能對尼日利亞或冰島(幾小時后,確定為阿根廷),1/4決賽對烏拉圭與葡萄牙的勝者。 路線B——1/8決賽對克羅地亞,1/4決賽對西班牙與俄羅斯的勝者。
法國勝或平,路線A,法國失利,路線B。 是不是路線B好像還可能容易一點?
當然,一支有職業精神的球隊不會故意輸球,但有權力增加輪休,減少對抗,避免吃牌,使用節省體能的戰術。法國就算輸球走路線B,難度系數不見得比路線A更高。
雙方球員都非常注意動作,全場只有上半場結束前丹麥一次戰術犯規出現黃牌
六
開始階段,比賽雖然不好看,還是有些緊張感的——尤其是丹麥球員。對于丹麥隊來說,在澳大利亞擊敗秘魯的最壞情況下,球隊需要1分來確保出線。
盡管有緊張感,但是比賽并沒有快節奏的刺激感。賽后新聞發布會,有俄羅斯記者讓丹麥隊主教練哈雷德用一個詞來概括丹麥隊這場比賽的戰略,哈雷德的回答“紀律性(discipline)”。
世界杯小組賽最后一輪的刺激之處是,由于同組兩場比賽同時開球,一場比賽的比分變化可以直接影響另一場比賽兩邊的戰略。第18分鐘,澳大利亞0:1落后秘魯。從比賽第20分鐘開始,這場比賽的節奏逐漸失去了緊張感。
下半場50分鐘,澳大利亞0:2落后秘魯,贏球基本無望——這種情況,丹麥隊就算輸球也能獲得小組出線權。之后的40分鐘比賽時間就在倒腳,軟綿綿的進攻,以及球迷漫天噓聲作為背景中流逝。
澳大利亞不爭氣是導致本場比賽無聊的直接原因
七
和有打造球隊風格與取悅主場球迷作為目標的俱樂部比賽不同,世界杯上,參賽隊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取得好的成績——除了東道主外,其他球隊并沒有取悅球迷的義務。法國與丹麥隊的目標:小組出線,取得盡可能理想的下輪淘汰賽對陣,并且盡可能減少球隊在淘汰賽前的損耗。
因此法國和丹麥的比賽態度是職業合理的。第50分鐘澳大利亞2球落后之后,這場比賽已經失去實質性的意義——小組第一第二面對的淘汰賽路徑難度相差不大。對于球隊來說,世界杯是戰爭,團隊有責任尋找對己方最有利的方式以實現球隊的目標。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如何運用理性分析戰爭的方法(means)和手段(ends)
對電視機前的圍觀群眾來說,整個世界杯的過程像是一本小說。小說有起承轉合,鋪墊與高潮,有西班牙3:3葡萄牙這樣的刺激比賽,必然也有法國0:0丹麥這樣相對乏味的比賽——作為一部小說的讀者,看到一章乏味的情節,大不了跳過去。法國丹麥這樣的比賽乏味無聊,反正還有遙控器用來換臺(但站在實現賽事目標的角度,法國丹麥的比賽過程清晰地體現出了雙方的策略,并不是一場無意義的比賽。類似,小說里晦澀枯燥的一章或許對推動情節是有巨大作用的)。
對主隊球迷來說,目擊這樣的比賽也沒有什么不好——至少在現場,在比賽后段雙方確定出線后,雙方球迷其樂融融,除了覺得比賽無聊外,身披法國或是丹麥球衣的球迷一個個帶著輕松愉快的神色加油助威,身體力行了網上流行的“快樂足球”。
雖然場面無聊,但是確保出線的丹麥球迷很快樂啊
法國球迷: 我們也很快樂 PS: 妹子妳的手放哪里!?
觀眾的噓聲也沒有錯,大多數在場觀眾是第三方球迷,來到現場是看球星表演,精彩場面,刺激情節。一個第三方球迷為了看一場世界杯比賽——提前網上搶票,向公司請假,耗費巨資訂機票酒店,千里迢迢來到異國他鄉,然后就看了一場雙方都毫無爭勝之心的默契球。
對于專程來到現場觀看比賽的第三方球迷來說,一場世界杯比賽好像話劇。專程跑去人藝看一場《茶館》:演員,劇本都是事先確定的,演員每晚的演出質量只會有小幅波動。而一場世界杯比賽,除了演員大致能事前預知外,劇本是開放性的,演出的質量是隨機性的——可能是西班牙3:3葡萄牙這樣的經典名作,也可能是法國丹麥這樣演員集體出戲的爛劇。
作為國際足聯,當然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比賽惹惱上帝——消費者: 第三方觀眾想看到激情與精彩,理性與其無關。但是對于作為表演主體的球員與球隊,世界杯比賽是需要通過理性作出最佳決策的競爭。法國與丹麥這樣比賽的存在,好像就是在印證理性與情感——在世界杯這樣全球目光聚焦的舞臺上——無法調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