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賽回顧】潮流在變感覺更新 世界杯遍地是故事

閆羽06-30 01:25 體壇+原創

體壇+記者閆羽報道

經過15個比賽日的激烈爭奪,本屆世界杯的小組賽階段正式結束。全世界觀眾不僅從中感受到了俄羅斯的獨特風情,也體驗到了一屆別有風味的世界杯。盡管還有精彩的淘汰賽階段在后,但已經結束的部分早已顯露出與以往的不同之處,比如伴隨著冷門迭爆的流行風尚變化,又或者因技術更新而近乎絕跡的0比0,規則的改變更是讓小組賽最后一輪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奇妙“默契球”。這些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回顧過去15天,大多數球迷記憶最深刻的恐怕還是各種各樣的大小冷門。傳說中的“強國”不能隨意碾壓,反倒是一些不那么知名的隊伍給過人驚喜。不過就最后的結果而論,除了德國“一黑到底”無緣淘汰賽,其他傳統強國還是基本都順利進入到了16強。而之所以大家感覺冷門特別多,最主要原因還是流行風尚的變化導致不少牌面弱的隊伍也能當當硬骨頭。只要穩守陣型,死死護住自己的禁區,再弱的球隊也能和大牌明星匯聚的隊伍周旋一番。

如此景象讓人想起2004年歐洲杯的希臘隊。雖然現在不是每隊都能像當年的希臘那樣堅韌而且幸運,但實用主義的再度流行確實讓很多傳統強隊感到了頭疼。這一現象進而導致強力中鋒再度成為賽場上的主角,在本屆大賽各顯神通表現突出。另外定位球攻擊能力也變得尤為重要,小組賽階段各種定位球破門占到總進球數的45%。在這種大環境之下,過分追求短小配合的德國遭遇“滑鐵盧”也就不顯得奇怪,他們所謂的傳控已經變成了一無是處的四不像。

由于大多數球隊防守意識的增強和整體防守套路的普及,本屆大賽一度出現平均進球率偏低的情況,很多比賽也要殺到最后階段才見分曉,各種絕殺、絕平增多。在此前提下還能夠達到場均2.54球的進球率,整個小組賽階段只有一場0比0,則要感謝貢獻9球的“烏龍君”,強弱分明刷出大量進球數的G組以及視頻助理裁判新技術的應用。從整個小組賽階段的吹罰來看,VAR并不完美,依舊無法避免各種各樣的爭議,但它的確幫助場上的主裁判補上了一些可能漏掉的點球——這也正是本屆至今點球判罰已經多達24次(打進18粒)的原因之一。

本屆大賽不僅有新技術應用,也有新規則的實施,將公平競賽積分直接引入小組排名計算的做法,在小組賽第二輪結束后就曾引發了各國媒體的大量猜想。最終前無古人的一幕終于在塞內加爾和日本隊身上發生。藍武士因累積黃牌少而晉級,特蘭伽之獅則遭到淘汰。如此景象又帶來了兩個話題。其一是非洲球隊全軍覆沒,這在世界杯歷史上已經36年未曾發生,堪稱奇景。其二就是日本隊作為最后的亞洲代表,其“公平晉級”的方式實際很不“公平競賽”。他們在小組賽末輪最后階段的后場倒腳不前,讓日本本國球迷也完全看不下去。

就已經結束的比賽來看,本屆世界杯還沒有成為個人英雄主義的盛會,但C羅的力敵西班牙,梅西的沉默中爆發,還有內馬爾勝利的淚水以及凱恩的“躺帽”,都是小組賽階段值得一提的英雄故事。另外還有比利時前鋒巴舒亞伊的“打臉式慶祝”,球王馬拉多納在貴賓包廂內的“暈厥式助威”,這些鏡頭都讓人過目難忘。在俄羅斯,我們看過的小組賽并不只有球隊與球隊之間的對抗而已。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