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八強那些事兒

克韓07-06 07:45

■克韓

從今天(7月6日)開始,世界杯就將進入最后的八強決戰。那么,這四對捉對廝殺的國度,除了在綠茵場上的恩怨情仇之外,在政治歷史文化上又有過怎樣的過往呢?讓我們給大家在觀賽之余,提供一些有趣的談資。

先來說明天比賽的英格蘭和瑞典。你知道嗎?瑞典國王有權繼承英國的王位,雖然順位很低:比如,現任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在英國王位繼承順位中排名第283。這是因為歐洲現存的王室,在歷史上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英國和瑞典現任王室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漢諾威選侯夫人索菲亞(Sophia of Hanover)。

索菲亞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關鍵一環,她母親叫伊麗莎白·斯圖亞特,也就是英王詹姆士一世(蘇格蘭女王瑪麗與亨利·斯圖亞特之子,因此詹姆士一世姓斯圖亞特,也是斯圖亞特王朝聯合統治英格蘭和蘇格蘭后的第一任君主)的女兒。她的父親,則是流亡中的萊茵-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

1658年,索菲亞嫁給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Ernst August, Duke of Brunswick-Lüneburg),恩斯特·奧古斯特于1692年成為第一位漢諾威選侯。所謂選侯,是“選帝侯(Prince-elector)”的簡稱,指具有選舉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的諸侯。最初只有7個,后來增加的漢諾威選侯還是為了平衡新教和天主教勢力。由于夫君成為漢諾威選侯,索菲亞就改稱漢諾威選侯夫人索菲亞(Electress Sophia of Hanover)。

1701年,英國為了解決當時王室年老以及缺乏新教子女的問題,遂頒布《王位繼承法》,索菲亞因此成為了她的表侄女安妮女王的繼承人。若非索菲亞早于安妮女王數星期去世,她就將繼位成為英國女王了。不過,她的兒子、漢諾威選侯、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格奧爾格·路德維希,在安妮女王去世后繼承大寶,成為英國漢諾威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也就是喬治一世。

喬治一世坐上英國王位時,已經五十有四。他根本不會說英語,是第一位以德語為母語的英國君主。正因為不會說英語,英國才漸漸誕生了首相制度。而喬治一世唯一一個女兒索菲亞·多蘿西婭生有一女,名為路易莎·烏爾麗卡,她后來嫁給了瑞典國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成為了瑞典王后。

這一系后來傳到卡爾十三世斷絕,因為他并無男嗣,不過瑞典人選出來的國王——拿破侖的元帥貝爾納多特理論上是卡爾十三世的養子,所以對漢諾威王室的繼承關系還是要認。這就是為什么瑞典國王在英國國王繼承順位名單里的原因。說來有意思的是,反過來說,英國王室卻不在瑞典王室的繼承順位里,這是因為瑞典王位繼承法規定繼承人必須是新教路德宗教徒,而英國王室顯然不是。

此外,現任瑞典國王的祖父、老國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娶妻叫路易斯·蒙巴頓,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國皇家海軍元帥蒙巴頓勛爵的女兒。不過路易斯·蒙巴頓與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并無血緣關系,因為路易斯并未與老國王生過任何子嗣。

在我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拿破侖情史》。里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由有點像費雯麗的女演員簡·西蒙斯主演的美麗少女德西蕾,和姐夫(約瑟夫·波拿巴)的弟弟拿破侖相愛。無奈拿破侖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轉而去追求約瑟芬,拋棄了德西蕾。拿破侖有一員愛將叫貝爾納多特,是第一批晉升帝國元帥的宿將。1810年,他在拿破侖四處分封、多樹屏藩的策略中,被選為瑞典王儲。但由于他沖冠一怒為紅顏,娶了德西蕾為瑞典王后后與拿破侖最終翻臉。

長大后,我才知道這是歷史實事。而瑞典和英國在歷史上唯一一次戰爭,史稱“英瑞戰爭(Anglo-Swedish War)”,正是在拿破侖時代發生的。在一開始,瑞典當然和有千絲萬縷聯系的英國站在一起,與拿破侖作戰。無奈法王武功太盛,在波美拉尼亞戰爭中擊潰瑞典軍隊。在這種情況下,瑞典只能與俄羅斯和法國先后簽署合約,表示要向英國宣戰。

但這個所謂的英瑞戰爭始終停留于紙面,法國和俄羅斯要求瑞典和英國徹底斷絕商貿往來,但英國是瑞典最大的貿易伙伴,這一要求真的很難做到。所以《巴黎和約》雖然得到雙方簽署,但瑞典卻遲遲不與英國斷絕關系。1810年11月13日,法國向瑞典發出為時5天的最后通牒,4天后的11月17日,瑞典萬般無奈最終只能向英國宣戰。

在哥德堡的海事博物館里,能看到這樣一段往事:在兩國宣戰后,英國皇家海軍封鎖了哥德堡港口;當地的瑞典海軍想去探望被封鎖的艦只,于是就找英軍,結果發現帶隊的英軍軍官是自己的老熟人——這是因為瑞典海軍軍官通常在英國培訓,有的甚至先為英國皇家海軍服役——于是瑞典人就把英國海軍軍官邀請到岸上,開吃了七天七夜的流水席。兄弟們,你們認真一點成嗎?你們這可是在打仗??!

兩國關系的最終轉機,正來自于我們在本節開頭提到的拿破侖舊部貝爾納多特元帥。在卡爾十三世年邁多病的情況下,年富力強的王儲貝爾納多特很快掌握了瑞典的實權。但他的掌權并沒有像拿破侖的如意算盤那樣讓瑞典成為法國的附庸,相反,沖冠一怒為紅顏的貝爾納多特很快參加了反法同盟。

1812年,瑞英簽署了《厄勒布魯條約》,這場從未有流血、甚至從未有任何作戰的戰爭結束(唯一的傷亡是瑞典征農民服兵役時農民反抗導致30人被殺)。同一天同一個地方,英國與俄羅斯也簽約,結束了1807年開始的英俄戰爭。至此,反拿破侖的包圍圈已經形成,瑞典成為其中關鍵一環,并最終導致了拿破侖的覆滅。

有意思的是,法國和烏拉圭之間的關系,也和拿破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沒有拿破侖,就不會有烏拉圭今天的獨立。烏拉圭是1516年初由西班牙探險家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發現的,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此反復拉鋸,最終西班牙人在1726年取得最終勝利。烏拉圭這塊地方,被西班牙人納入拉普拉塔河總督府(Viceroyalty of the Río de la Plata)。

局勢在100年后,因為拿破侖的崛起而發生蝴蝶效應。1808年,法國發動半島戰爭(the Peninsular War),此為拿破侖戰爭的一部分,作戰區域主要在伊比利亞半島,故名半島戰爭。這一戰爭的最初目的,依然是拿破侖的心頭刺英國:拿破侖在大陸上對英國形成了封鎖,結果發現葡萄牙居然還敢和英國繼續貿易,破壞封鎖政策,是可忍孰不可忍,遂勿謂我言之不預也,提兵殺入半島。

威靈頓公爵指揮英葡聯軍與法國人整整抗衡了6年,法國一度取得重大勝利,拿破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出任西班牙國王。但約瑟夫的統治遭到西班牙人強烈反對,一些支持他的自由派也在法國戰敗后被迫隨之出逃到法國,這里面就包括大畫家戈雅。

半島戰爭中雖然法國最終敗局,但由此引發的抗西熱潮卻很快傳導到了南美大陸。在這種背景下,烏拉圭獨立英雄阿蒂加斯于1811年發動獨立戰爭,并于1815年控制烏拉圭全境。雖然此后葡萄牙軍隊一度占領烏拉圭,但烏拉圭最終于1825年宣告正式獨立。沒有拿破侖和法國,烏拉圭獨立的歷史或許就要改寫。

與此同時,俄羅斯與克羅地亞的關系也因為一場戰爭而變得有點微妙。照理來說,俄羅斯和克羅地亞同屬斯拉夫民族,關系應該是鐵哥們。在歷史上,也確實有這樣的階段。克羅地亞曾長期仰望俄羅斯王朝,并且一直希望俄羅斯能幫助他們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但俄羅斯不僅沒有聽從,而且還和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就是茜茜公主她老公)勾兌了一番,出賣了克羅地亞的利益。

此后的二戰蘇德戰場,克羅地亞人加入納粹一方與蘇聯作戰。時光荏苒,一轉眼到了1990年代,兩國關系因前南解體而迅速升溫。在前南內戰期間,據稱俄羅斯向克羅地亞提供了足足裝滿了150架運輸機的大量軍火,其中包括兩架米格-21戰機,4個中隊的武裝攻擊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對此,俄官方一直予以嚴詞否認。

但進入2000年代后,隨著克羅地亞越來越倒向西方,先后加入了北約和歐盟,雙方的關系又一次開始冷淡。在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中,克羅地亞站在烏克蘭一方。2016年9月的外交官驅逐潮中,克羅地亞也緊跟西方步伐驅逐了俄羅斯外交官。2018年英國發生毒襲間諜案,西方國家聯合驅逐俄羅斯外交官,克羅地亞又參與了一分子。

所以,總體來說,這兩個國家之間目前的關系并不是特別好,肯定談不上鐵哥們的關系——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或許還可以稱為鐵哥們,但當年和塞爾維亞打得很慘烈的克羅地亞肯定不是。

至于世界杯八強戰的最后一對比利時和巴西,則歷史上的淵源相對比較少。不過,巴西是一個移民融合國家,從葡萄牙人建立殖民地開始,就有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從舊大陸來到這里。第一批是來自葡萄牙的移民,他們還帶來了非洲的黑奴。此后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各地的移民都先后來到了巴西。

在巴西的早期墾荒者中,有大量來自比利時弗萊芒地區的移民,他們大多生活在圣保羅附近。今天,我們在巴西能看到很多姓氏,是比利時移民流傳下來的:比如,勒梅(Leme)、費力克斯(Félix)、塔克(Taques),都是典型的比利時姓氏。

今天的巴西名人中,也有不少比利時墾荒者后人的身影。比如《上帝之城》、《中央車站》、《九月的四天》等電影中都出現過的著名演員馬修斯·納克加勒(Matheus Nachtergaele),就是比利時后裔。巴西的比利時人后裔中,最為我們所知的恐怕就是前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了——他的這個姓氏就非常不巴西,而是一個典型的比利時姓氏,事實上他的父母都是來自比利時的移民,以販賣槍支致富。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