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水池訓練+科研助力 打造空中技巧“雪上先鋒”

宮珂07-16 13:36 體壇+原創

      體壇+記者宮珂報道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最早在國內開展的雪上項目之一,早在1989年該項目就被引入中國,而中國軍團在國際賽場上的精彩表現也與近三十年的經驗積淀不無關系。如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已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科學訓練體系,訓練的每一個階段都環環相扣。

      或許在觀眾們看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運動員只需要在比賽時完成自己掌握的幾跳動作即可,但為了能最終在雪道上完美地完成空翻并平穩著陸,隊員們卻不只要和雪場打交道,在上雪前,他們更需要在蹦床和水池訓練場上將每一個動作細節都打磨透徹。


      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國家集訓隊領隊閆曉娟介紹,隊伍的訓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利用帶有蹦極帶的蹦床增加隊員的騰空時間,幫助他們尋找滯空的感覺。隨后隊員們把新動作“移植”到水池訓練中,將在旱雪跳臺和水池場地上連貫完成滑行、起跳和空中翻騰。但到了這一步,隊員們對整體動作的掌握只達到三分之二,最后在冬季雪上訓練時,還會再加入落地練習,這樣難度動作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雖然水池訓練不涉及落地動作,但從高空翻騰后落入水中還是會對運動員的身體產生不小的沖擊力。正在參加水池訓練營的小將顏婷特別提到,“如果是除了腿之外的其他身體部位先入水,還是挺疼的”。因此,為了保證隊員入水時的安全,水池訓練可謂處處有“玄機”。

      為了減小隊員入水時所承受的沖擊力,水池訓練時隊員所用滑雪板前后方都打了孔,而水池一側專門設有生成氣泡的裝置。當氣泡泛起時,隊員才可以從旱雪跳臺上滑下,最終隊員也需要落在氣泡而非靜止的水面中。“水的密度比空氣要大,通過向上打氣泡我們可以降低水面的‘硬度’,降低運動員損傷的概率。”科研教練陳素峰介紹道。

      用于訓練的水池水深5米,盡管大多數隊員都會游泳,但為了安全上的“萬無一失”,隊員們都穿上了潛水服和救生衣。相比之下,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跨界跨項組小隊員想要順利來到岸邊還是有些費勁,隊醫馬雷便擔任起了向水池中拋繩索的任務,這樣,小隊員們順著繩索就能輕松上岸。跨界跨項組16名運動員每堂訓練課每人都要完成二十幾次跳躍,馬雷便一直站在水池邊關注著隊員們的情況,只要隊員們有需要,他就一次又一次地拋出繩索。

      在水池訓練之余,隊伍也正在嘗試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協助提升訓練效果。在隊員們完成每次跳躍的同時,陳素峰也一直在觀察電腦屏幕上隊員的訓練監控數據。“現在我們正在嘗試一項新的科技手段,運動員會佩戴心率帶,由此我們來監控運動員訓練量、訓練負荷以及恢復情況的指標。”陳素峰說,“每天我們都會把測試結果向教練員反饋,教練也會結合科研數據完善接下來的訓練。個性化的訓練方案有助于提高訓練效果,從而達到提高比賽成績的目的。”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