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拉力賽趨勢:傳播平民化+路線梅花樁+泛體育化
記者趙威莫斯科報道
無論世界怎樣改變,越野拉力賽探索未知的初心都不需要改變,世界越來越格式化,我們就越來越需要這樣一次內(nèi)心的放逐,一次對于早9晚5的反抗,一次對于自然和原始沙漠的回歸。就像拉力賽怎樣改變,但是廠商行為的重要性和執(zhí)行專業(yè)化作為拉力賽的核心元素都不會改變一樣。那么,有哪些環(huán)節(jié)需要與時俱進呢?
首先,是傳播的平民化。
在賽事成本的構成中,電視制作一直是最重要的一項,一般會占到四分之一左右的預算。除了龐大的采編團隊之外,還需要直升機,越野車,移動編輯制作中心和衛(wèi)星信號傳輸?shù)鹊取R虼耍话愣裕娨暪?jié)目的版權也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不過,隨著無人機的推廣,隨著視頻和新媒體的普及,傳統(tǒng)電視的主導地位已經(jīng)今非昔比,已經(jīng)不再能夠支付這樣的費用,而且,傳播渠道改變之后,電視也不再具有昔日的重要地位。而與之相應的是,越野拉力賽的影響力也與日俱下,就連達喀爾也不例外。那么,讓傳播平民化也就勢在必行了。不再僅僅要保證基本的電視信號的制作,同時,有序地開發(fā)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制作和推廣。須知,這才是讓品牌保鮮的必由之道。而就內(nèi)容和形式來說,不光有大篇幅的專輯式的報道,更有精彩的幾分鐘到幾秒鐘的短視頻,讓那些最風塵仆仆的鏡頭,就像進球一樣再一次打動人心。
其次,路線設計上的梅花樁。
在賽事執(zhí)行層面路線的設計上,不得不承認的現(xiàn)實是,我們賴以驕傲的長距離的理念已經(jīng)越來越不接地氣了。橫穿非洲直抵好望角,或者縱橫歐亞大陸的傳奇可能是永久的傳奇了。這樣的賽事,一般都需要兩周或者兩周以上時間。從參賽車隊和車手來說,零配件的耗費增加一周不是同比例的,而是放大的,車手的體能同樣如此,更重要的是歸結到預算層面,買單的時候不免撓頭。而在推廣層面來說,最佳時間就是一周,更長的比賽很容易造成審美疲勞,得不償失。于是,賽程的縮短漸成趨勢,單周賽甚至是兩到三天的比賽大行其道,比如美式的巴哈。
當然了,長距離拉力賽的氣魄不是單周賽所能比擬的。而長距離拉力賽一般都已經(jīng)成了自己的品牌價值,因此,也沒有必要機械性地縮短。那么,最便捷的解決辦法,就是采用梅花樁的路線設計方式。對于組織方來說,減少了營地建設的費用,對于參賽車手和車隊而言,建設了行駛路線的奔波,增加了比賽的密度。因此,無論是達喀爾還是絲綢之路拉力賽,都大幅度地采用了這樣的模式。
最后,賽事的泛體育化。
在賽事的商業(yè)化層面,越野拉力賽本來就和探險旅行息息相關,而在純體育賽事生存難以為繼的情況下,重新喚醒旅游基因勢在必行。實際上,越野拉力賽一直和途徑地的旅游局緊密合作。拉力賽的電視片中,途徑路線的風景和風情也一直是重要的看點。所以,巴黎莫斯科北京拉力賽的發(fā)起人前達喀爾冠軍梅杰在每一次設計賽段的時候都會把景點當作重要因素來考慮。
那么,既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參加夢想中的比賽,為什么不可以參加一次夢想的旅呢?貼上旅游和文化的標簽,具體的操作層次其實再簡單不過,只要增加一個集結組就可以了。他們可以不進入所有的特殊賽段,但是起碼可以體驗賽事的氛圍,以及賽事途徑的風景。而絲綢之路拉力賽所宣布的重走巴黎莫斯科北京的野心,為什么不可以以集結賽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