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體壇寫下去 體育迷一直會在
1988年的7月1日,體壇周報正式發行。每周一期,4開4版。
不知不覺已到第三十個年頭。而這份報紙也陪伴我了將近20年。
圖:第一份體壇周報
依稀記得,在網絡資訊不那么發達的中學時代,每周翹首期盼著禮拜二的到來,只因這一天有體壇周報會出版,一周一版。只用花1.5元人民幣就可以買一份彩印的《體壇周報》,就可以像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一樣,開啟了奇妙的世界體壇之旅。里面囊括了世界體壇一周發生的大大小小比賽及花絮,包括足球(五大聯賽、甲A/中超)、籃球(NBA)、網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徑、棋類……然后全班的男生在課間或自習時甚至老師課堂上偷偷看并相互傳閱,每一版每一個字都看完,甚至包括廣告(一般是球星代言),那種暢快真是畢生難忘的體驗。
最開始,體壇“周報”是每周二只發行一版的,1999年3月開始,《體壇周報》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將周一刊增為周二刊,周五出版發行彩色。后來調整為一周三版,直至2015年12月30日,是《體壇周報》最后一份一周三期的報紙,從此之后再無周三、周五版,將改回一周兩期(周一和周四)。
體壇周報價格也從開始的1.5元調整到2元到現在的3元每份。版式也越來越精美,自2007年10月27日開始每期16版,有一段時間由16版變為32版,再后來又調整到24版。曾于2001年中國世界杯出線時創下期發量262萬份的紀錄。
隨著互聯網時代融入生活,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放在了線上移動端也可以理解。從去年開始,體壇兩翼齊飛。“體壇+”主打速度,體壇周報主打深度,無論媒介形式如何變化,無論在報紙還是網絡上,“更快更高更強更新更深更精”的體壇信條永遠不會改變。
在90年代末,國內的體育平媒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像體壇這樣的體育報在全國不下數十家,但是在報攤上賣得最好的只有幾家:《體壇周報》、《足球》報和《南方體育》等……《南方體育》標新立異娛樂性較強,風格飄逸,但在體育信息還不發達、普及的年代,顯得思路超前并沒有獲得長久的發展,2005年便黯然退場。而《足球》報創辦于1980年,是中國第一份專業足球報,對國內足球的報道質量較高。曾經,在20年前的《足球報》比10年前最頂峰時期的影響力不比體壇周報小。但是他們也有致命軟肋:報道重點在國內足球對于國際足球的深度報道不夠也錯過了NBA的黃金發展期,很多綜合性體育項目無法涉及,戰略方向的失誤,導致后來與《體壇周報》競爭時被吊打。
與此同時,《籃球先鋒報》創刊于2004年,匯集了國內籃球新聞報道的頂尖人馬,包括蘇群、楊毅、孟曉琦等采編專家,擁有徐濟成、于嘉等顧問,被稱為籃球新聞“夢之隊”。籃球先鋒報的確保證了足夠的公正客觀和信息的,算是當時籃球媒體的一塊凈地吧,這也是報紙這類媒體的屬性。這個與體壇周報的性質不大相同,深度垂直于籃球報道算是側面競爭,也有一部分的鐵粉。
但從長久生命周期及整體影響力來看,同時代體育類報紙的南方體育報、籃球先鋒報及足球報,做得最全賣的最火,經過多年積累在體育迷們心中至高地位的非“體壇周報”莫屬,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90年底末期,以英超為首的歐洲聯賽和歐冠在中國的普及與流行。以及NBA在中國的直播,大有爭第一運動的態勢,并隨著姚明2002年當選狀元登錄NBA把其影響力推向高峰。體壇周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把這幾塊做到了極致,吸引了大部分球迷陣營。
曾經民間有個傳聞:2001年中國隊打世界杯預選賽的時候,當時中國國家隊的主教練——米盧只肯接受《足球》報記者李響的專訪。體壇周報的領導于是親自拜訪并下重金挖到了李響,那份轟動中國傳媒圈的轉會,超過100萬在當年屬于天價。這只是證明體壇在人才方面是舍得下血本的一個案例。
當年體壇周報口號是:“有重大賽事,就應該有體壇記者在場”每到重大賽事,我們把它當作一個關鍵的戰役來打。”這使得《體壇周報》在90年末期到21世紀初迎來了一個十年左右的輝煌時期。
馬德興、周文淵、張路平、楊毅、克韓、林良鋒等一批體育記者、評論員先后加盟《體壇周報》。可以說,體壇周報與這些記者們相互成就。
當然也有某些名記善于將立場先于職業道德或者寫作風格讓人詬病,不予置評。
新聞報道需立足于客觀事實,不偏不倚的原則,不添加醋參雜個人情感因素或其他利益唆使。如果能博古通今帶點文藝范兒,那自然會深得讀者喜歡。
時間來到21世紀初,在第三代互聯網變革的沖擊下,傳統報紙行業都在力求轉型,網站電子版悉數登場。
體壇也在不斷尋求新媒體領域的突破。在2008年到2010年先后推出了體壇周報手機報及手機客戶端APP,體壇傳媒向新媒體轉型躍上一個新臺階。2014年,體壇傳媒先后組建了新媒體部、視頻部,積極利用著名記者、編輯做各類視頻節目。當第四代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傳統報紙行業已經江河日下,不得不逼著轉身否則只有被淘汰的命運,開始轉向做移動端的公眾號、APP、短視頻等主流平臺來抓住新老用戶。
再到后來,某些主力記者、編輯隱退或單飛,有的只是兼職掛個專欄偶爾灑灑筆墨,導致了部分質量的下降,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都在減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過去多年來,《體壇周報》報道的深度和質量,是網絡媒體、新媒體不可取代的。
但在現如今移動信息年代,資訊漫天飛,每天接受的各種資訊已經泛濫應接不暇,人們會做選擇性的挑感興趣的話題。
顏強(英超), 梁熙明(意甲),濱巖(合影流), 馬德興(國內足球)是體壇足球版的常客。
楊毅作為第一個陪伴姚明在休斯敦開始NBA征程的記者,也有一部分擁躉。
專職報道網球20年的張奔斗,則是體壇網球板塊專欄的翹楚,有大批追隨者。
通過《體壇周報》,見證過國足在五里河的出線,見證過大力神杯的捧杯時刻,見證過“小世界杯”之稱的意甲從繁榮到落寞,見證過伊斯坦布爾之夜,見證過前無古人的巴薩六冠王朝……也見證過中國女排的絕地反擊奪冠,見證過中國高度姚明帶來籃球的瘋狂,中國速度劉翔打破世界紀錄的自信,中國力度娜姐網球大滿貫的突破,中國準度丁俊暉斯諾克封王……體壇周報為球迷,為讀者,記載著每一段體育發展歷史,如此刻骨銘心,樣樣歷歷在目。
作為在課堂上老師們眼皮底下看著《體壇周報》成長的一代,在學生時代,體壇是一份通往外面世界的天地,剛畢業時,體壇是一種茶前飯后的消遣。現在,可能不再像上學時那樣每期必買,但也會通過體壇周報微信公眾號和體壇+來關注及時的體壇資訊、深度報道,這方面體壇周報仍然是體育新聞報道的業界標桿。
時代變了,媒體變了。作為一個“19年足球迷+17年NBA迷+15年網球迷”的狂熱體育迷,對體壇的感情沒有變。
如今,很少有人會買紙質報紙了,偶爾路過報亭捎一份體壇,買的是一種情懷。
只要體壇一直寫下去,我們體育迷一直都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