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那么猛烈 是因為積淀已久

讀者 陳智08-13 10:16 體壇+原創

初次結識,是93或94年小縣城的圖書館。足球剛才成為初中生的潮流愛好,我們初闖入黑白世界,雖然縣城沒有草場,對綠茵世界充滿好奇,甚至是渴望。體壇周報就這樣進入我的世界。印象中是一份四個版或八個版,與眾不同的是細。字體細小,密密麻麻的排版,容量夠大。文風細膩,記者的名字已經記不到了,但是和一般體育報紙可憐的豆腐干相比,內容不一樣,敘事手法新穎,資料詳盡,特別是信息量大,讀下來讓我大呼過癮。這個時期,基本每個周末必走近20分鐘到圖書館閱覽室,每次往往第一時間找體壇。圖書館的擺法是同一款報紙夾在一起,厚厚的一疊。看著厚,卻總是不經看,本周的看完,再補補此前的幾期,足球看完,再看看NBA。有時去得晚了,時間不夠,總是戀戀不舍的在閉館催促聲中離開。我所在的地方夏天以熱出名,閱覽室沒有空調只有吊扇,溫度依然擋不住小孩的熱情。炎炎夏日,懶散周末,體壇或者說足球陪我度過了這段青澀時光,忘記了學校被排擠的不開心,滿足了我對世界的幻想。遺憾的是,一年兩年過后,圖書館不再訂閱體壇了,這份報紙慢慢地離開我的中學生活。

  再次結緣已經到了大學期間。工科院校,同室兄弟一幫單身漢,多愛足球,在98年互聯網初期,體壇自然成為信息主來源。宿舍樓下的攤販老張是亮點。老張40出頭,架個自行車,正在我們樓下擺攤,上午十點左右準到,收攤也快。老張愛吆喝,嗓音破響,每周一周四,體壇體壇的叫聲分外響亮。報紙新鮮出爐的時候,正值上午頭一堂課結束,于是下課的、沒上課的學生一窩蜂圍上,倒是一景。每次買報紙回寢室,兄弟們往往很是興奮,高峰時期,足球版先撕開分頭看,大快朵頤,往往保存不了。到另一所學校后,體壇喜歡出特刊,特別是中國隊比賽和歐冠。對國家隊我是淡然的,印象深刻的是米蘭伊斯坦布爾翻船之夜,由于網絡時滯,看著三比零的比分,聽著其他寢室連續的歡呼,和兄弟們面面相覷,那滋味。第二天看到體壇特刊,再三猶豫,掩面而去。這一階段,體壇毫無疑問是小伙伴們最重要的讀物,資訊的主渠道。

  步入社會十余年,同齡人看體壇聊體壇的少了,體壇仍是我生活的習慣,逐步對記者們有了喜好。周文淵苦大仇深的一貫模樣,給人文人誤國的錯覺。林良鋒觀點鮮明產量高,偶有佳作,用數據和歷史湊數的功夫了得。梁宏業全面,帶有人文氣息,陪著意甲沉淪陣痛。李森傾向明顯,情結濃郁,愛屋恨屋及烏。馬德興江湖氣息十足,筆下雖不能見全貌,卻能見記者和球員的真性情。濱巖、李響等等,皆是過客,都能留下痕跡。NBA的風格更討喜,管維嘉文筆出色,容易吸引人且引起共鳴。殳海、段旭占有資料豐富,技戰術含量高。王猛情緒飽滿,感染力強,看他的文章就像喝了點酒后兄弟間掏心窩子。這么多年下來,雖然不認識這些記者,卻感覺像身邊的伙伴那么熟悉。

  時代在變,體壇在變。報刊亭少了,報紙也有年頭沒買了,更多看的是手機APP。記者在變,新面孔來了不少。主角球星們也在變,換了兩三輪,恐怕再過幾年就不認識了。我的運動方式,也從足籃球轉向了快走慢跑。但不變的是體育的精神,拼搏的動力,年輕的態度。人會長大,年輕的心可以不變。希望在未來三十年里,體壇和我,能堅持初心、相互陪伴,用體育的精神激勵自己,不斷改變自己,共同迎接新的挑戰!

  祝體壇周報三十歲生日快樂!祝體壇周報越辦越好!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