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風吹過,報紙翻飛

讀者 Nocchiere08-15 11:24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三十周年,想來體壇應該屬龍,我也屬龍,大概是某種緣分。

比體壇小一輪。開始關注足球已經是初二,這時微博微信各種微已經興起,人們說,紙媒的冬天就要來了,而我與足球的結緣,恰恰卻是在初中食堂門口的報欄,在城市建設、國際要聞的邊緣,尋覓得一方體育國度。那時的班主任是體育老師,每周周記閑扯體育話題,他總是淡淡地笑。

真正買到《體壇周報》則已是初中畢業后,2015年,適逢當年第13號臺風蘇迪羅登陸華東,我卻不巧在這時離開讀書的成都。在陌生的魔都街頭,魯迅公園附近的一個報刊亭,“體壇周報”四個紅色方塊字格外誘人,頭版球隊照片穿著藍色球衣,頗覺親切,于是花三塊買下。即使讀報多年,其中依然充滿震撼我的專業的文字以及深入的說理;英、意、德、西,轉會分析,當時幾無了解的F1和圍棋,都在這并不厚的幾疊報紙中匯集。看完報紙甚至還沒有坐公交車到達目的地,但我好像經歷了酣暢淋漓的旅程一場。

《體壇周報》在同學群體中是個新鮮貨,很難解釋為什么看足球的學生占比居然越來越少。軍訓時,正是靠著隨身攜帶的《體壇周報》的精神加成,我居然成了排頭兵,還率先認識了同樣關注足球的女生。在操場上,扯上一張報紙,坐在人工草上抬頭看著并不藍的天空,也許這是屬于二十一世紀的美好吧。

本人同樣身為女生,身體條件并不占優勢,技術也不咋地,但我還是憑著端正的比賽態度得以在足球社打上幾場令人難忘的比賽。《體壇周報》仍然是有點神秘的那個朋友,說實話成都并不好買體壇,高中學業也并不輕松,能買到體壇猶如節日。記得德約科維奇親吻火槍手杯,紅土格外鮮艷,只可惜政治老師是納達爾球迷,拿著平板在食堂門口看直播恰好被我撞見;記得萊斯特的童話,去找英語老師問題時她忽然問起,“你看沒看萊斯特城奪冠的消息?”高一下期讀到克韓的文章,《為什么人人都愛萊斯特?》我卻深表不服,撕下三頁紙寫文作為表示,同學回復說,看球不就圖個開心么。美術老師是英語老師的丈夫,猶記深秋11月一個早晨,美術課上課時屏幕亮起,舉著“Arsenal”圍巾的小孩赫然在目,后來幾個同學一商議,找到一條切爾西的圍巾,由我舉起加以回應,四十來歲的他在講臺上“嫣然”一笑,忽然慶幸自己拿的不是熱刺圍巾。教室里有點悶,順手圍上圍巾,暖而舒適。

一直苦于買不到實體周報,即使買到,也總不那么及時。校門口賣《足球周刊》的大叔倒是和我熟絡,周刊我是每期必買,也就那么稀里糊涂地知道還有個應用叫作“體壇加”,可以下載周報,讀到相關新聞。關注意甲,支持的卻偏偏是不那么“豪門”的拉齊奧。洛蒂托摳摳索索,球迷自己也會難受。但當讀到應用推送乃至王勤伯記者翻譯的《晚郵報》評論文章對小因扎吉的進攻風格加以贊賞時,也有悄悄的小開心。也許,在這個“工業化”時代,羅馬的那只藍鷹,算是有點清新的存在?和球迷群里的老球迷“西格諾里”聊起,體壇居然是我們的共同記憶,一張張明信片,一份份周報,他說那是他的青春。和同校那個帶我關注拉素的鷹迷也漸漸越發熟悉,有時晚場比賽來不及看球,于是趕在升旗儀式開始前找到他,等著從他口中吐出的那個答案。這個答案,和足球軟件上的比分相同,卻帶著一分不一樣的溫熱。時間一長居然有了點默契,歐聯杯,主場1-4被薩爾茨堡紅牛翻盤,次日碰巧在樓梯口遇見,兩人居然都不說話,只是長達10秒的苦笑。

也因此喜歡意大利文化,卻不能算是意大利隊鐵粉,男模隊的時代早已遠去,內斯塔、因扎吉,也只成為群聊中好友的名字。然而當梁熙明記者撰稿,兩大版黑白色的《意大利之死》擺到我面前時,我卻深感蒼涼。黑色花圈點綴在左上角,格外刺眼,八二年的神奇波瀾,零六年最后的黃金盛世,終是與我無關,我卻無奈見證意大利足球六十年來的最大笑話。

總有些羞愧于承認自己是雙料球迷,但是門興格拉德巴赫和拉齊奧的雙料似乎并不算多,也無甚矛盾。先關注門興格拉德巴赫,猶記得門興格拉德巴赫貼吧當年的“黃思雋語錄”——門興格拉德巴赫的簡稱不是門興,而是格拉德巴赫,下面有人跟帖——凱澤斯勞滕的簡稱不是凱澤,而是勞滕,可惜凱澤斯勞滕卻一步步墜入深淵。門興格拉德巴赫連敗連勝,浮浮沉沉,連續獲得第九名,倒也穩定,也算有點無奈。

高三一年,也正是有王勤伯、黃思雋以及武一帆的文字陪伴著,在堆疊的書本中,能挖出一點灰色或別的什么顏色的幽默,為我的十二年中小學生涯畫下句號。說來或許顯得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讀到海子的詩歌《日記》是在體壇,第一次知道智利不止有聶魯達還有尼卡諾爾·帕拉是在體壇,第一次聽說巴西作家內爾松·羅德里格斯的名字,也是在體壇。是誰說,體育人就是頭腦簡單的代名詞?

這,不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世界杯期間,我有幸見證信息爆炸時代的足球報道。來源多了,人口也雜了,一張圖加一個“震驚”標題,就能搶占資訊陣地,假球論興起,每個人都能買兩注彩票,似乎以此就能證明自己搭上了世界杯的快車,成為了嶄新的資深球迷。缺乏思考的報道泛濫,資訊被反復咀嚼然后再度加工,直至撞到以訛傳訛的南墻。我也有幸,在十八歲,在青春的黃金年代,我能同體壇周報站在一起,度過這屆對我具有紀念意義的世界杯。及時的現場資訊,深刻的戰術及人員分析,以及時不時來一點冷冷的唱反調,似乎是這個喧鬧時代過濾后留下的,不那么純粹的安靜。

由此,我也相信,紙媒的冬天不會冷,對于多方位發展而不局限于紙媒的《體壇周報》尤其如此,至少對于我,它給我留下,一個溫暖的懷抱。體壇三十年,感謝一路風雨;一路風雨我的陪伴短暫,但未來畢竟好長。在夏日的暖風中,我寫下這一點文字,作為紀念,也提醒自己。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