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體壇三十年 焦慮與思考

劉川08-16 14:00 體壇+原創

和許多讀者不同,我已經不記得自己讀過的第一份《體壇周報》到底是哪期了,只能依稀想起是在1997年的十強賽期間。

當時正值國內體育媒體的蓬勃期,各種體育報紙在中學班級的抽屜里輪番傳閱,一份報紙總是被哄搶的七零八落,只有這份報紙的主人在出借時有一個特殊的要求:“要看一起看,別把報紙版面給我拆散了!”

事后想來,讓這份報紙與眾不同的不僅僅是綿密的信息量和風格化的寫作,還有新聞報道的正規嚴謹態度。印象很深的是2004年歐洲杯小組賽的英法之戰,比賽在凌晨四點左右結束,法國隊在終場前連進兩球逆轉英格蘭。我們當時守在學校宿舍門口的報攤等著看報,搶先上架的報紙頭版能明顯感到編輯和記者的慌亂,有的甚至能看出僅僅匆匆修改了標題和報道的開頭段落,全文仍然是朝著英格蘭獲勝的方向草擬的,還沒來得及重寫和修正。而體壇的報紙在上午10點左右姍姍來遲,但是賽后的雙方采訪和評論一應俱全,看得人大呼過癮。直到現在,我都非常懷戀前視頻/社交媒體時代那種享用文字表述時的咀嚼快感。

在做了10年體壇的忠實讀者之后,我在2007年1月開始為這份報紙寫稿,一年后的歐冠開始正式現場報道比賽,又過了兩年多開始正式成為報紙的正式駐外記者。以往報紙上那些遙不可及的球隊變得觸手可及,我開始從等著看報變成被編輯催稿,激情和興趣多少有些消磨,表達和寫作的欲望也開始在起伏中多少有些下降,新聞的文體經常讓我陷入一種對程式化寫作的逆反情緒之中,但是與此同時又不知道如何跳出這種焦慮。

體壇的30周年面臨挑戰,難免論及體育產業和新媒體平臺,這對我而言是過于宏大的話題。作為一名記者,我只有些自私的顧及自己如何擺脫工作和寫稿中的那種焦慮和迷茫,那是你眼睜睜覺得手中工具變鈍的感覺,甚至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難以逃脫。我總是會想起海明威在結集自己短篇小說時寫的那篇自序:“在去你要去的地方,做你要做的事情,看你要看的東西,這些過程中,你寫作的工具變鈍了,失去鋒芒了。不過,我倒情愿工具彎曲變鈍,好讓自己知道得把它再加以磨礪,敲打得像個樣兒,錘煉錘煉,明白自己還有東西可寫,而決不愿工具閃閃發亮,卻無話可說。”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