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伯:回顧是忽略現實的重要形式

王勤伯08-16 14:40 體壇+原創

文/王勤伯

《體壇周報》30周年,我卻已失去了回顧過往的愿望。這是一個重要的數字,但對于處于轉型期的體壇人來說,每隔一年回顧一次過往早已沒有價值。

一個企業的生存,必須保持強大的“再創業”精神,而“再創業”的一個核心內容,是敢于和過去主動割裂。

總體而言,《體壇周報》是一個對員工素質和工作質量要求比較高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經過《體壇周報》編輯部熏陶的員工離開以后很容易在其他單位或領域迅速升至高位。

但反過來,如果一個年輕人發現成長空間被阻隔太厲害,也會主動離開,無疑是我們的一大損失。

因此,我格外珍惜這些年一直在體壇共事的每一個老同事,也特別關注新加入體壇的年輕人。我覺得他們都很好,大家有緣在一起工作,出于對體育的共同愛好,對體育新聞報道格調和體育寫作的質量也有一定的追求,同事之間沒有過分復雜的上下級關系。

關于馬德興這樣的體壇老革命故事,我們早就已經談得太多了。盡管馬德興仍然帶著難能可貴的革命精神不斷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故事,但在本文有限的空間里,還是把他按下不表。

我更多希望談談與“老體壇”、“體壇昔日創業歷史”無關的同事。他們的出現,也幫助轉型期的體壇擁有了更多的拓展可能性。

本屆世界杯開賽前,我就注意到了秦游夏這個名字。作為首次為體壇出外大賽報道的記者,他表現出的成熟度是令人驚嘆的。無論是尋找新聞還是組織話題的能力,都像是一個老兵走上戰場。

實際就算是很多傳媒老兵也避免不了文章中太多套話、廢話的毛病,但這一點在秦游夏的報道里很少看到。他和幾位德國記者一起深度探討德國隊問題的對話,每個問答都是單刀直入,閱讀體驗相當舒服,可以推薦為本屆世界杯《體壇周報》最佳報道之一。

另一位同事就不能用“印象深刻”來形容了,因為這些年來我早已在“伯辣圖”哲學欄目夸過他好幾次——體壇視頻的出鏡記者馬克欣。馬克欣的存在對于體壇是格外有價值的,實際我們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一直缺少這樣一個角色,一個能把體壇記者和巨星面對面時的氣場以優秀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來的人物。

這方面,馬克欣給體壇帶來的是寶貴的新東西,也是我們這些“老體壇”需要認真學習的對象,作為文字記者,我們也做過很多面對面的采訪,但要把采訪以視覺產品的形式做出來,那又是一門需要千錘百煉的手藝活。

世界杯后,我也在體壇加編輯部見到了一些比我年輕十多歲的同事。我覺得他們在很多方面的素質比上一代人更高,他們和當下時代的節奏更合拍,如果我和馬德興為代表的上一代人談音樂,幾乎是對牛彈琴,但和這些年輕同事,我反而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話題。

這也就涉及到,作為一個年長的從業者,怎么樣才能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既能夠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化自己的積累,同時又成為年輕一代的好隊友,讓他們得到足夠的施展空間。我覺得這一點實現了,“再創業”也就不遠了。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