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與全世界為“敵”,NBA有底氣!

羅珂08-17 11:46

從禁止克拉克森代表菲律賓出征亞運會,到特批克拉克森、周琦和丁彥雨航三人打亞運會,NBA對國際賽事的態度出現了180度大轉彎。踏上NBA賽場的國際球員已經連續4個賽季超過100人,但NBA對國際賽事的態度,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斯特恩時代

放棄奧運會籌辦世界籃球經典賽,只是紙上談兵。

從1992到2012,NBA球員組成的“夢X隊”在國際賽場上浮浮沉沉,從絕對霸主到連折三陣再到重奪霸業,籃球迷對此再熟悉不過。同時,NBA也對“外來和尚”愈發看重:從1992年到1995年,總共只有3名來自海外的球員在首輪被選中,但到了1996年選秀大會,首輪就有納什、佩賈、大Z等6名國際球員被選中。“我們身處一個趕時髦的聯盟,總經理和總裁們都決定要去國際籃壇淘寶,每個人都希望在隊里至少找到一兩名國際球員。”小尼爾森說。

但是,并非每個人都有小尼爾森的眼光。NBA球隊紛紛垂涎國際球員的天賦,但一時并沒有找到如何準確評估他們的方法。那期間,幾乎沒有球隊有全職國際球探,只是抽人抽時間飛赴海外看目標打球。如果對方恰好打了一場奇爛無比的比賽,場邊來自NBA的那位觀眾就可能會把其名字從選秀考察名單上劃掉。反之,哪怕只是一次試訓發揮出色,他們就會將其看作未來之星。于是,諾維茨基、加索爾、姚明能夠成為樂透秀甚至狀元秀,在NBA大紅大紫;但米利西奇、斯基蒂什維利、維塞利們成了水貨,受人恥笑。

“上世紀90年代,你可以去歐洲各籃球聯盟看看,那里確實有大批有能力打NBA的球員,但球館里一個NBA球探都沒有。待到進入21世紀,你慢慢會發現,去個根本不為外人所知的地方,比如奧地利看場籃球賽,都能發現6個來自NBA的家伙在那里考察球員。”爵士球探部門主管里奇·施布魯克斯說。而在NBA做了多年球探的托尼·羅贊,他的護照上甚至有朝鮮、沙特和斯里蘭卡的印章——那可不是為旅游才去的。

但到了2012年,就在美國男籃成功衛冕奧運會冠軍前兩個月,國際球員在NBA卻遭遇了最大危機:那年的選秀大會,首輪只有尼科爾森(第19位,加拿大籍)、富尼耶(第20位,法國籍)和梅洛(第22位,巴西籍)三名外籍球員,無美國籃球背景的只有富尼耶一人。做了多年國際球探的皮特·費羅認為,這和當年南斯拉夫解體前后發生的事件有一定關系。由于局勢動蕩,戰爭連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地區在1992年前后的出生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直到1995年戰爭徹底結束后才重新上升。“那是一片生產天才球員的土地,但1992年、1993年的時候,沒有多少人生孩子。所以待到2012年,那批本來應該是19歲或20歲的年輕球員,根本就沒有來到世上。”

另外一個理論是,21世紀開始的幾年,NBA遭受了“投資泡沫”。“有人投資房地產,有人投資藝術品,而我們投資年輕球員,預估他的未來價值,而今時的行情衰退,是行業的自我修正。”某業內人士說。

國際潮熱度退去,引發了連鎖反應:NBA對國際賽事也愈發不滿。“奧運會就想著賺錢,憑什么讓我們因為球員參加賽事還要掏腰包補助?”達拉斯獨行俠老板馬克·庫班憤憤地說。另一支西部球隊的總經理則表示:“如果球員對參加國際賽事有最終決定權,那么按照責權對等的原則,他們是不是應該背上相應的風險——比如重傷后沒法打球領不到薪水呢?”

美國隊人才濟濟,總有辦法將球員受傷的幾率降到最低,就像2012年倫敦奧運會美國對法國一戰,面對首支擁有6名NBA球員的對手,美國隊仍然以98比71輕松取勝,而且34歲的科比僅僅出場12分鐘。可球場對面的帕克就沒那么舒坦了,法國國家隊隊醫甚至曾在他手指骨折的情況下同意其打比賽。他的馬刺隊友吉諾比利,北京奧運會上帶著腳踝韌帶的傷幫阿根廷奪得銅牌,事后只能動手術治療。而另一位馬刺舊將弗朗西斯科·埃爾森,眼眶骨折后還代表荷蘭打比賽??在挖掘國際球員方面成就斐然的馬刺總經理R.C.布福德坦言:“不僅NBA和FIBA在隊醫相關準則上偏差甚大,即便是不同國家隊之間,相關準則也不一樣。要命的是,國家隊隊醫和NBA隊醫的差距,和國家隊隊醫之間的差距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尤其是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國家,他們根本沒有專職高水平隊醫,那些兼職醫生既沒有臨床經驗,也不明白同意那些有傷在身、年薪千萬的球星出場會有怎樣嚴重的后果。”

所以在2012年,一則流言不脛而走:NBA將和FIBA達成協議,將奧運會籃球比賽變為只能由23歲以下球員參加的賽事——和奧運會足球比賽的規則相同。這樣,FIBA可以全力打造籃球世界杯,讓其成為水平最高的國際大賽;NBA則無需擔心國際球員為奧運會分心,也減少了自家球星受傷的風險,同時還能夠和FIBA談談分成的事。

“這個想法在斯特恩的腦海里盤繞了幾個月,他認為效法足球的時機已到。”ESPN記者亨利·艾伯特透露,NBA認為自己組織賽事的能力不亞于奧委會,能給球迷更好的視覺感受。據消息源透露,聯盟當時已經和球員工會就此事進行了非正式溝通,且將MLB舉辦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作為可借鑒的商業模式——MLB提供舉辦資金,所獲利潤按商定比例分給MLB聯盟、MLB球員工會和參賽各國。

“這將是NBA全球化計劃的收官一手,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籃球迷會愛上這樣的國際賽事。”艾伯特說,“和大多數運動里沒有一個有實力且識別度高的品牌不同,NBA就是最好的籃球賽事,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止于美國,還有歐洲、亞洲。在世界范圍內大力推廣他們的同時,NBA也從海外引進優秀球員,并進行著調整和改變。”

不過,NBA踢開奧運會等一系列國際賽事的計劃,最終也停留在紙面上。除美國外10支球隊共27名現役NBA球員參加倫敦奧運會,并未成為絕唱。是誰“絕殺”了斯特恩?暫不得而知。

蕭華時代

保羅·喬治重傷的陰影,至今揮之不去。

2014年夏天,亞當·蕭華接替斯特恩成為NBA總裁后的首個休賽期,就遭遇了當頭一棒:步行者當家球星,兩次入選全明星,2013-14賽季入選最佳陣容第三隊的保羅·喬治,被全身固定送上擔架,抬出了托馬斯·馬克中心。右腿脛骨和腓骨開放性骨折,意味著,步行者在2013年與他簽下的5年9200萬續約合同,第一年可以說是打了水漂。

于是,庫班當年的那番話又被翻了出來:“如果在詞典上查‘傻瓜’這個詞,你就難免會想到NBA球員免費為國效力打國際比賽,然后讓奧委會們賺大錢。”理論上按照NBA和FIBA的協議,NBA球隊無權不讓球員打奧運會、世界杯、奧運會預選賽等國際比賽,除非該球員有明顯傷病。但如果球員隱瞞傷情或者堅持帶傷出戰,NBA球隊方面也沒什么辦法。“老板們要承受由此產生的全部風險。”NBA西部聯盟某球隊的高層官員吐槽道,“球員是沒什么風險的,所以他們打國際比賽毫無顧慮;如果你對他們說,要是受傷了球隊就不執行他的合同,你覺得還會有多少球員去打國際比賽?”

“這不是任何人的錯,這是個隨機的不幸事件。”某NBA球隊官員如此評價喬治斷腿事件。他們也承認,從夢之隊參加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NBA球員參加國際賽事幫助聯盟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了品牌形象,也使得每個從業者都獲益匪淺。但作為首位在美國隊備戰或征戰國際大賽期間遭受重傷的NBA球員,喬治讓風險浮出水面:愛國是偉大的,但NBA是職業體育聯盟,在商言商,他們無條件支持的理由有多充分?

作為夢之隊成員之一,步行者總裁拉里·伯德隨即代表球隊發布聲明:“我們仍然全力支持美國籃協,并且堅信NBA將比賽、球隊和球員推廣到全球的工作目標。這是一次發生在高標準球館的罕見的不幸,它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蕭華也在隨后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職業球員而言,為國效力是沒有豐厚收入且存在風險的事,他們有可能在訓練和比賽時受傷。但比起為國效力的軍人,這些風險并不算什么。我早先也說過,保羅·喬治受傷是所有人都會深感遺憾的事,我深深為他和他的家人而難過。但喬治本人也說了,即便有重來的機會,再做一次選擇,他仍然會毫無猶豫地接受國家隊征召。傷病是不可預知的,什么都可能發生。在國家隊,球員還會得到在NBA得不到的成長機會。NBA是他們的正式工作,有義務為這些球隊打球,但國家隊不一樣,球員會考慮個人意愿、身體狀態和家庭近況等因素。是否打國家隊比賽需要球員自己做出決定,聯盟不會干涉他們。”

話雖如此,蕭華不可能完全置金主的反對于不顧。就如前文所說的,擁有NBA球隊的億萬富翁們,早就對FIBA“免費利用自家球星”謀利的行為不滿了。CBS記者肯·博格透露:“23歲以下球員參加奧運會的提議,已經擺在斯特恩的繼任者蕭華的辦公桌上了,這是他成為總裁剛六個月所面對的難題。即便不能阻止大牌球星打國際比賽,至少也要讓這名球員在這期間受傷時,薪水被排除在工資帽和奢侈稅之外。”

但是,奢侈稅制度又是勞資談判制定出來的,涉及到多方利益,蕭華一個人同樣做不了主。于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除了美國隊又有來自10個國家的29名現役NBA球員參戰(只有中國男籃沒有現役NBA球員),再創歷史新高。至此,奧運會歷史上美國籍現役NBA球員增至81人次,非美國籍現役NBA球員增加到102人次,分布在17個國家里,西班牙(14)、澳大利亞(14)和阿根廷(12)排名前三。

NBA和國際籃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AAU訓練營開始教美國小球員練歐洲步,美國高中畢業生就可以去海外聯賽淘金??但是,保羅·喬治重傷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只要有個風吹草動,就會引發“NBA和國際大賽矛盾重重”的相關討論。“迄今,也沒有一項影響力可與足球世界杯匹敵的籃球國際賽事,不得不說是一個讓從業者慚愧的事情,NBA是最有可能改變現狀的力量。”亨利·艾伯特說。

尤其是世界杯資格賽改制,使得NBA國際球員為國效力的難度更大了。按照規定,那些因為國際大賽取得好成績而獲得下次國際大賽資格,所以有十幾年甚至二十年沒參加過世界杯資格賽的球隊,都必須參加資格賽。而且,資格賽不再是賽會制的比賽,征戰包括NBA在內很多聯賽的球員,只能在休賽期參加7月和9月的資格賽。由于洲際錦標賽不再承擔奧運會或世界杯預選賽的角色,重要性自然有所下降,NBA的老板們當然不希望球員去參賽。而亞運會這樣的比賽,就更不被他們放在眼里了——這也是NBA此次搞烏龍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非雙方態度有新突破,否則各個國家隊都要度過一段艱難期。”《歐洲籃球》記者阿里斯·巴凱斯說。

斯特恩  /   蕭華  /   NBA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